以綜合思維去考慮香港的人才問題

人才可以怎樣搶回來?我認為改變香港的產業分布應該是最重要的問題,即是如何將產業多元化。除了房地產和金融之外,我們還可以發展什麼支柱產業?

最近,香港特區政府和不少評論者紛紛提出香港必須盡快採取某種措施來招攬人才,否則香港則無法保持自己的競爭地位。評論者說:「香港必須出錢,出優惠,去搶人才。」儼然香港在人才策略方面就想「搶包山」一樣,誰搶得快、搶得多就會勝出。

香港的人才問題絕對不是一個單獨的問題,它與香港的產業、工作、生活、教育、房屋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千縷萬縷的關係。換句話來說,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

人才的定義

首先,許多人都說香港流失了許多人才,但我們流失了的是什麼人才呢?而他們離開香港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呢?他們的離開究竟是短暫的還是長期的?我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做過這方面的仔細調查。但我們在叫急的時候,其實我們知不知道我們在叫什麼的急?

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方面的人才?我估計應該是科技、學術、經濟、金融和其他香港需要的專業人才。這些人主要會從哪裏來呢?理論上應該是全球都有可能,但實際應該從內地和西方主要國家為主,亞洲其他地方亦有可能。

這些人為什麼會願意來香港?事實上在疫情和社會動亂事件之前,香港有不少海外人才來港。這些人才主要聚焦於金融業(香港容易搵工和搵錢)和大學教書(香港的大學崗位不少)。對他們來說,香港是不錯的選擇。儘管不少在一段時間之後會離開香港,但亦有很多選擇留在香港。所以儘管特區政府的優才政策並不那麼完美,「新香港人」當中優才還是不少的。

海外人才需要什麼?

這幾年來,是什麼改變了,讓大家在這方面那麼焦慮?而那些大家希望能吸引來到香港的海外人才,他們需要什麼?

首先當然是工作機會。香港的產業結構不斷在萎縮,變得非常單調。講了幾年的創科到今天還沒有較大的突破。再工業化亦還未看到什麼具體的發展和突破。缺乏創新相關的工作,讓許多人才不會選擇香港,就算我們積極發展大灣區,但到今天為止,香港一般只是賺了一些IP發明的錢,生產、市場和銷售主要是在內地(或海外)。香港並未創造到因新產業、創新而帶來的巨大工作機會。

對不少人才來說,一個地方的宜居程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衡量因素。宜居條件涵蓋居住環境、子女教育、社會氛圍和自然環境等。儘管香港在某些地方有些進步(如綠化海濱長廊),但整體來說,香港不一定是海外人才覺得最理想的。取一主要方面來做參考,香港的樓愈來愈高,面積卻愈來愈細,城市過度稠密,整體生活、居住環境物理空間不夠。儘管最近樓價有所下降,但絕對值比其他城市都較高。

對那些人才來說,如果他們來香港,他們大概會將子女送入國際學校去,而那些學校的學費和相應費用相當高昂。從經濟角度,並不具吸引力。這些問題都是香港長時期缺乏優質管治而衍生的問題。儘管今天在中央政府的協助下,特區政府正在逐步改善某些方向,但短期內,是不可能有整體、巨大和翻天覆地的改變。

對不少人才來說,一個地方的宜居程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衡量因素。(文灼峰攝)
對不少人才來說,一個地方的宜居程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衡量因素。(文灼峰攝)

香港產業分布亟待改善

那麼人才可以怎樣搶回來?我認為改變香港的產業分布應該是最重要的問題,即是如何將產業多元化。除了房地產和金融之外,我們還可以發展什麼支柱產業?

不少人在講再工業化,但他們口中的工業是70、80年代的工業。隨着科技的發展,今天工業的概念已經與以前完全不一樣。透過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技術,工業已經可以做到高度智能、自動化和以分布的形式出現。

另外,數字化的商業模式也可以為所謂的低端產業創造巨大價值和就業機會。中國具有領先地位的快時尚跨境電商獨角獸SHEIN便是這方面的佼佼者。透過電子商務,他們的客戶遍布全球,但供應鏈卻紮根於中國。他們在廣州地區養活一大批供應商和他們的員工,讓不少人得到了就業機會。香港人好像連這方面的認知都缺乏。

創科應該為產業服務,而產業除了為企業創造價值之外,還需要在當地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

我在內地曾經幫助過不少當地政府,為他們建立發展規劃。他們都會從宏觀角度規劃他們的未來發展,沒有例外。他們最關心的是產業發展,並會選擇某些產業作為他們下一步發展的首選,而產業發展的選擇往往與科技、環境和國家大政策相互配合。在產業發展的框架下,他們會非常重視如何為人才建設宜居的環境,讓人才願意到他們那裏工作和生活。以我自己的觀察,內地不同城市或區域在執行他們的發展規劃時,往往能夠按照原本規劃進行,而最後執行的成功率亦不差。

香港政府必須成為有為的政府,通過積極的產業政策,來促進產業發展。畢竟,今天連所謂新自由主義的主要國家亦已經採取產業政策了。吸引人才來香港固然需要簡化流程,但人才來不來,主要還是因為上述基本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從基本面上得到解決,任何搶包山式的工夫,到頭來,亦可能是徒勞無功。

謝祖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