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到了國慶日都總有個想法,不知什麼時候香港的親中企業才會在國慶期間送禮打折,從而營造熱閙的慶祝氣氛。今年慶祝的氣氛明顯高漲了,雖然國慶打折還沒有普及出現,但多得特區政府在國慶當日派出3000元的消費券,平常顧客已經不少的餐廳酒樓,這天還出現了長長的人龍。要想香港人心去殖回歸,可能需要現實點!特區政府應考慮將國慶日派發消費券常態化,數額可以斟酌,同時配合商場企業的折扣優惠,估計未來的國慶假日會熱鬧得多。
中國發展 愈來愈好
相比下,在內地的愛國情懷更顯濃烈,特別感謝美國這幾年對中國的不斷打壓,令中國人民更了解政府的難處,中國各級政府的支持度長期維持在高位。過去不少歐美媒體都會質疑這高得令人難以置信的人民認同,但是調查都是由美國高等院校經過多年的追蹤計算,受訪者身份得到保護,並且透過其他問題,來摒除受訪者受脅迫或洗腦的可能,證實數據是可信的。
事實上,為何中國政府得到高支持度?最直接的答案,便是目前是中國人300年來過得最好的日子了。然而,今年經濟動盪,加上疫情困擾和匯價下跌,中國的全年經濟增長率可能是多年來首次低於美國。
因為全球經濟放緩,今年中國的形勢被認為是金融海嘯以來最困難的一年。同時,美國貨幣政策導致全球經濟波動,絕大部分國家貨幣匯價都大幅下跌,能源短缺令歐洲人要在困難的冬天中捱凍,中國也出現外國投資額下跌,甚至因為防疫政策和經濟增速放緩,導致資金外流,有錢人紛紛跑到國外去。
根據歐美傳媒的説法,中國經濟正因為改變了開放而失去了經濟動力,講了十多年的「中國崩潰」,又會不會成為事實?現實是,因為謊話連篇或是以偏概全,這些看法變得愈來愈遠離事實。這些分析會説,因為「一帶一路」缺乏監管和透明度、導致中國企業投資失誤;轉過頭,又指因為防疫政策,中國走向閉關自守;又或者因為增加資本投資的監管,造成政治和經濟震盪;再進而説中國加強國際關係,為亞洲以至於太平洋地區製造緊張局面,甚至説成是威脅……總之一宗接一宗的事件,聽起來煞有介事,但指責彼此之間又互打嘴巴。
中國在現實中卻是繼續保持改革開放,加強國際合作,提高政策透明度,引入監管提防經濟泡沫,種種看似發展障礙,但反而令中國的發展基礎會變得更穩建。舉例,中國經濟上最嚴重的泡沫,自然是樓市崩潰的風險,於是中國就作出更多的行政措施和監管,盡快將這個問題引爆,雖然會有短期的陣痛,但可以避免災難性的崩潰。對「一帶一路」的投資,在回報上當然不及在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投資,同時可能會面對政治風險,但是卻能夠長遠地令貿易更平衡地穩定發展,同時也能適當地排解過度生產力。
今年初中國政府建議企業減少工業產品的投資,加強商業製品,表面上外國對中國的投資額的確是降低了,但同時間中國的債券市場卻在連番「爆雷」下,外國資金進入債市大幅上升,會否變成另一種「對沖」?同時間,這兩年中國對外貿易額暴升,究其原因,一方面歐美企業的確試圖轉移生產基地,但另一方面中國仍是最可靠和有效的「世界工廠」,就正如歐洲因為能源供應不足,所以這個冬季的供暖能力面臨極大考驗,於是結果就令中國的電熱氈銷量以倍計激增,因為反過來電熱氈可謂最有效、性價比最高的保暖方法。
中國文化 關鍵思維
不難發現,這些年中國往往成為世界麻煩的解決者,要增長有增長、要環保有環保、要壓制通脹可以降低成本、就連要保暖也有電熱氈,跟這兩年美國四出惹麻煩、迫使資本回流來「斂財」完全不同。美國今年經濟數字的確很漂亮,但卻建築在全世界都痛苦之上,這種對國際秩序的差異,緣於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關鍵思維。
西方社會,特別是美國的成長方式是以競爭為本的,所以上世紀70年代,美國就發展出「理性利己主義」來包裝「不平等競爭」,當全世界整體社會都在增長,發展空間大了,當然各自都或多或少有得益,但是當發展速度放慢,弱國,即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就難免被剝削,自然就製造嚴重社會問題,這種思維在文化發展上注定失敗,因為文明成長不能倚靠競爭,美國的「理性競爭」基本是錯誤的。
無獨有偶,現世紀僅有兩個古代文明能保存下來的文化:中國、希臘,而兩個文明追求的目標和方法,又正好是相同的,或者這也代表着這才是值得推崇的「真普世價值」。2000多年前,中國的先賢説強調要追求仁義忠信孝俤;雅典的智者眼中的「理想國」説的就是公平正義,而他們認為能夠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並不是民主或是奧運競賽精神,而是克制,中國人説「克己」,雅典人説「節制」。
歐美為了掠奪,所以強調並非西方文明核心的自由民主和競爭,也因此走錯了方向。當爭奪資源時,提出的方法就是「公平競爭」,但社會的「公平」不會無緣無故地出現,只有靠強勢的一方作出充分的克制、節制,甚至是作出讓步,弱勢的一方才有機會得到真正的「平等」。
正如幾百年來的性別歧視,表面上感受不公平、不是要爭取嗎?受到傷害不提出,其他人怎麼知道?於是採取抗爭的方法以爭取女權,甚至強調女性主義,似乎是唯一的方法。其他人有的,我也要有,於是男性有的、女性也有。然而,這肯定不能達到性別平等,沒有男性的克制、了解和退讓,沒有對力量的約束,在一個繼續強調競爭成為贏家的世界,性別平等永遠是緣木求魚。
種族、宗教,以至於國際衝突也如是。
中國在俄烏衝突上的態度是個好例子:正如新近聯合國安理會就烏克蘭東部4個區域入俄公投提出的譴責草案,中國再次投出棄權票。西方國家更一再挑剔中國在事件上採取的立場是「和稀泥」,然而,為何烏克蘭外長首次在聯合國外交部長大會上,承認中國就俄烏衝突上所採取的中立態度?
事件原來就是北約擴張之後引起俄羅斯的對抗,結果導致兵戎相見,想要解決問題也只能夠靠雙方願意討論和平協議,任何在此之前的各種具有挑釁性的草案,甚至破壞北溪天然氣管道,只會引起更長期、更大規模的對抗,而中國是唯一一個安理會成員,試圖指出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