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制度與碳稅

碳稅的訂定是一門大學問,需要事前調查與規劃,因為若碳稅價格太低,就不會達到推動業者減碳的效用,但價格太高,除了業者不願意配合外,也可能會衝擊到消費者。

胡蘿蔔加大棒是管理人最常見的激勵政策,而要控制碳排放量也可以善用懲罰和獎勵的方法。現時全球共有68個施行中的碳定價制度,管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約23%,其中有37個是碳稅制度,另有31個為碳交易制度(Exchange Trade System, ETS)。

很明顯,碳稅就是大棒,碳交易制度就是胡蘿蔔。兩種制度都有優點和缺點,只不過大家聚焦的問題不一樣。2021年是碳交易制度收入首次超越碳稅,67%的定價收入來自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制度愈來愈重要,反映人類還是喜歡受軟多過受硬。

碳稅方便安排

碳稅是價格工具(又名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藉由調控價格影響消費行為),政府會立法訂好每一噸碳排放要付出的價格,多少數量取決於商家。在歐洲,如瑞典和瑞士這些高收入先進國家,國民為了保護環境願意付出較高的綠色溢價,所以可收取全球最高的碳稅,每噸分別高達137和101美元;而波蘭和烏黑蘭相對收入較低的國家,只是收取不足1美元。

政府官員較傾向使用碳稅,因為他們較容易掌握和令他們覺得實在;對商家而言,他們較容易安排,只要在加上稅收後仍然有利可圖,生意便可以持續,他們會自行計算花費去減排節能化算還是碳稅化算。

碳稅定價關鍵

碳稅定價是非常的關鍵,走私煙的出現便是因為稅收定得很高,不法商人甘願冒走私的風險,因為有巨大利潤空間。對政府和商人而言,能算出賬是一件好事,因為可以預知盈虧點在哪裏。

需求彈性也是另外一個要考慮的因素。若是一種需求彈性低的產品,即剛需產品,對價格並不敏感,加了關稅影響的數量並不多,對減排作用不會明顯。舉例公共汽車是需求彈性低的物品,加了碳關稅影響不大,反而私家車並非剛性需求,影響相對較大。

2027年歐盟徵收碳稅

相對於碳交易制度,歐盟也需要20年時間才能把交易市場搞活,反之,使用碳稅在行政管理上比較輕鬆,因為碳稅可以直接附加在原本就已經存在的稅收系統之中。歐盟於2022年6月14日通過世界第一個碳邊界調整機制(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CBAM法、碳邊境稅法),將在2023年開始對部分進口產品以CBAM名義徵收碳排放費用。

2023年至2026年是過渡期,過渡期內無須繳納相應費用,但進口商需提交產品進口量、所含碳排放量及間接排放量、產品在原產國支付的碳排放相關費用證明,2027年起將正式對外徵收碳稅。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邵志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