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這本書,難讀得很。
按理説,粉嶺高爾夫球場已經糾纏了10年,進入確認規劃也已經3年,該駡的、該質疑的、該拖延的、該挑戰的都應該都做了,但是香港結束了反對派25年拖後腿後,沒想到香港內部的暗湧非但沒有減退,還在繼續蠢蠢欲動,還在試圖撕裂香港。
這次,撕裂的對象更是建制派,所以問題已經遠超於對高球場的爭議,目前的形勢、極度危險。
從高球場環評報告說起
如果只是某些貪婪的富二代的個人行為,認為香港形勢改變就可以乘機翻案,然而比交響樂還合拍、此起彼落的大合奏、令人琅琅上口的標籤和口號,仿如反修例的設計又再重現,只能先視為陰謀論,某些人又被當槍使,慎防埋藏的地雷,總好過一場風暴、又莫名其妙地捲起。
粉嶺高球場規劃重新進入視野,自然是因為發展規劃的環境評估報告準備交到諮詢大會進行討論及投票。然而,幾個月前的「風聲」和目前並不相同,因為有消息傳出規劃用8公頃土地建12,000個單位,部分組織批評只用上不足2/3的收回土地建屋太少了,未能「回應」市民對住屋的需求。
但是,這種傳言並未引起社會太大反應,因為這些數字其實和預期估計相近,但是踏入7月,環諮會的環境影響評估小組開始討論高球場發展評估報告,開始有人吹起完全相反的風聲,而且還是完全推倒計劃,建制派出現了質疑是否有需要收回具有生態價值的高球場用地?當然,此前高爾夫球會組織就不斷安排活動來遊説相關的議員和建制派大佬。
不難想像這次香港高爾夫球會的「反擊」從何而來:「反正今時不同往日,在政府內部我們完全佔了上風,大可以把這個規劃推倒重來,甚至徹底取消、一了百了」;「搞上高球場、也不過是10年前反對派用來狙擊東北發展的棋子,原來就很大爭議,連公民黨當時都半心半意……有得搞。」「既然已經是新世代,我們這班新上位的自然要大展拳腳,Show下Muscle。」於是,甚至有傳聞有人想要炒熱事件,還要讓輿論都站在反對一方!
然後,社會上、特別是建制派的群組內出現「反對政府收回高球場」,而且説法五花八門,其中最常見的説法是以環保為核心,例如葉劉淑儀就表態認爲無必要收回球場,指球場有很高的生態及保育價值,批評上屆政府雙重標準,收回高爾夫球場阻礙推動體育發展,應審慎考慮是否收回具有生態價值的高球場用地。
高球場用地是否有陰謀
另一種質疑方向就是已有同類發展規劃,例如關注政府是否已否用盡了所有可行方法?以及發展北部都會區後,在粉嶺高球場用地建屋是否仍然合適?民建聯更指在區議員討論高球場發展,議員們更是一致反對。
最令筆者心驚的説法「香港大把地!為何一定要粉嶺高球場?」並且提到「收回球場的行動非常政治性,可以看為在『一國兩制』下,是否還能用『馬照跑、舞照跳』的邏輯來思考?」如果粉嶺高球場的「完整性」可以被破壞,那麽馬會、木球會等傳統的會所設施往後會否同樣被侵蝕,那外國資本家還怎會有興趣來港營商?並且還有意、無意地扯上中國提倡的「共同富裕」上。
這種無限延伸、靠疑惑恐懼來擴大影響的説法,不就是在「反修例事件」的初期,本來只是針對犯罪分子的條例,引申到「開始的時候可能只是犯罪分子,難保將來不會連平民百姓都會被『送中』?」
認真説,目前高球場的發展規劃其實非常克制,選擇興建公共房屋的用地是在高球場的東面,和球場相隔了一條粉錦公路,目前主要作用作停車場,而且北區醫院就在斜對面。在收回土地的南面生態價值較高的地區,將會保持用作公園及或綠化保育地帶。
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建制派中,有否需要為這收回高球場32公頃而大動干戈?正所謂Give & Take,如果認真想想保住這32公頃,和放走這些土地、回應社會的關切,對重建香港社會的和諧、建制派的形貌和特區政府的權威性,到底造成是怎樣的影響?
當然作為負責任的持份者,可以、也應該指出問題,例如保育的需要、長遠香港應該繼續推動運動發展,但同樣地應該從善如流,配合香港關鍵的發展需要,而不是不負責任地説「香港大把地、需要搞高球場嗎?」如果這只是為了保住餘下的140公頃球場,而作為討價還價的手段,似乎又過了火位,已經在社會上製造了負面形象。
引發貧富對立原因何在
如果回顧歷史,應該完全明白粉嶺高球場原來就是用來鼓吹貧富對立的工具,10年前重新規劃粉嶺高球場,就是反對派用來抗衡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我們只能説:很不幸地、高球場成了磨心;香港人或未至於仇富,但是貧富懸殊,卻一直是香港的第一痛點,而所謂房屋供應問題,多少源於貧富差距。所以按理,這次鼓吹「推倒重來」的大佬們,不可能不知道高球場原來就是火藥庫。
既然粉嶺高球場在「土地大辯論」時,剛好作為政府土地租約到期,可以迅速回收發展,用部分靠近北區醫院地皮,作為公共房屋用途,亦被認為實際可行,才列入討論項目。3年前就已經因為牽涉「各方大佬」已經激烈討論過,並且在規劃上作出讓步和調整。如果計劃進行順利,2029年就可以入伙。能在6、7年內完成的房屋供應,原來就能填補過渡至長期房屋發展策略的需要,那從中阻撓、推倒重來的意義又何在呢?
更令人疑惑的是,在170公頃中用9.5公頃原來就在住宅區旁的土地來建屋,為何忽然變了打擊香港的資本家?香港到底什麽時候資本家被壓逼過?
這種行動的結果不就是繼續撕裂社會嗎?以往地產商利用民主派變成反對派打環保牌、拖延牌,今天又成功繼續撕裂建制派,上綱上線為破壞香港營商環境,打擊政府改變房屋供應的決心。香港有沒有土地?和有合適土地可供發展而不被「干擾」是完全兩回事,正如香港大把「棕地」,但每次收地打官司都拖延十幾年,結果耗時比填海還要多。
到底是誰在摘瓜?
其實再想想,過去十多年政府都沒有辧法解決房屋供應,結果前特首董建華的團結基金要用到大規模填海,所以才有「明日大嶼」,但一出來就標籤為「使晒政府儲備」。
目前香港有許多土地發展計劃,包括小至改變學校、大至明日大嶼,現在硏究了發展高球場計劃,只涉5%的高球場,為何忽然變成了焦點?並且出現了「香港大把地」的説法?到底目的何在?為何還要拉上「打擊資本家」?扯到中國的共同富裕上?
這種標籖化的行動再度出現,不能不令人懷疑,是否有勢力不斷在背後挑起爭議,高球場只不過是外部勢力,再次借助地產商來發起另一次撕裂香港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