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政黨政治第三條路的想法不現實

香港的政黨政治要走第三條路,在概念上,說得通,既然有一條路,便可有兩條,三條,甚至是四條,五條,任由你分說。可是在現實的問題上,便無所謂有多少條路的問題。
 

新加坡「一黨獨大」成功

 
本文作者對華人社會的政黨政治研究深感興趣,在馬來西亞還成立了一個「華人政黨研究中心」,除了研究東南亞以華人選民與華人為基礎的政黨外,對港台澳門的政黨也為研究的對象。
 
長期觀察與研究所得,正如亨廷頓所說的,由於多黨紛擾難以產生兩黨制,往往出現強人冒出頭來產生了一黨獨大的情況,新加坡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擁有76%的華裔人口,從五十年代初開始有議會普選以來的頭十年,不少過半打的政黨冒出來,選舉一片混亂,沒一個政黨能掌握多數,還發生過暴動。
 
李光耀以其敢做能言善道強於組織的強勢領袖見稱,他領導人民行動黨在1959年的自治政府取得議會多數議席,接著在1963年結束殖民地的大選中,再度取得議會多數執政,之後的歷次國會大選,其他政黨都無法與其爭鋒而紛紛消沉下去,因為李與其黨以清廉、卓越的執政成績,政治安定,經濟成長快,政泰人和,被選民一面倒支持下去,過去五十年來都以一黨獨攬大權勝出。
 
馬來西亞也有這情況,在多元種族結構下,馬來人、華人、印度人、達雅克人、卡達山人都各自有其種族性政黨,跨種族政黨也在嘗試,但始終難打破種族的藩籬,只能以種族政黨結盟的形式組成國會多數執政。而華人政黨卻分出好幾個,例如馬華公會是清一色華人政黨,其他如民政黨與民主行動黨號稱多元種族政黨,卻只能靠華人維持下去,其他沙巴與砂拉越的華人政黨則靠地方勢力維持。如此眾多華人政黨,四分五裂,不在話下,沒有一個強人有能力去整合,也就只能維持多黨的弱勢。
 

台灣民進黨在立法院打架

 
台灣自黨禁解除後,民進黨首先出現,也一路壯大,足以和國民黨對壘。可是經李登輝分裂國民黨後,走出親民黨與新黨來削弱了國民黨,還在2000年大選給民進黨在三黨競選總統的格局下給陳水扁當選總統,而民進黨卻又受兩個綠派政黨的制肘。
 
表面看來,台灣已出現國民黨與民進黨兩黨對壘的兩黨制。可是分裂後的國民黨仍阻止不了繼續分裂的命運,而民進黨「天王」政黨文化與台獨極端路線能否克服黨內路線鬥爭而成為一個碩壯的政黨,仍待考驗中。藍綠情況不樂觀因素下的最有可能發展將會演變成多黨紛爭的局面,之後若出現強人強勢整合,有可能重又回到蔣介石時代的一黨威權的統治。
 
至於成功打造為兩黨制的機率已不高,因為華人的政治遊戲文化不長於「遵守遊戲規則」與「公平競爭」,更難的是沒有擔當建設性反對黨的胸襟。像民進黨在立法院的打斗等諸多行為,竟以不到四分之一的少數議員鬥到佔議席四分之三的執政黨國民黨無法通過許多重大提案,將政府鬥到跛腳為其能事,如此反對黨,不可能有兩黨制!
 

香港兩派都是多黨紛爭

 
參考了上述各地華人政黨經驗,回頭再看香港的政黨政治,以主權回歸前發起超過三十年的政黨經驗來觀察,儘管在歷次選舉中可分為泛民主派與建制派兩大派別參選,立法會的投票行為也大致可同樣分為兩大派別,可是泛民也好,建制派也好,都難逃多黨紛爭的命運。泛民的內鬥竟可以為了民主黨走進中聯辦一次溝通,而把該黨當成「出賣民主」的罪行,從此失去彼此的信任,整合更難以想像。至於極端和理性糾結於泛民內部,也是無法掩蓋的事實。
 
另一邊廂的建制派也都有民建聯與自由黨之間不咬弦的情況,像2003年的第23條立法與2015年的特首普選政改提案,自由黨兩次不歸隊,在民建聯心目中是十足不合作的表現,在自由黨心中又何曾沒有自己的利益盤算。這矛盾與其說是彼此政策有異,不如說是彼此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使然。重大事件展現如此重大分歧,要想建制派整合為一黨,難以想像;這種現象同樣也發生在泛民身上。
 
縱觀上面討論到的情況,可見政黨政治不存在走第三條路的問題,在泛民與建制兩派兩極對立下,選民也一分為二,各自都有自己組織起來的選民,這兩派選民只認派別不認什麼政策,是派別定性的行為,不是政策定性的行為。在此情況下,有人想打破這兩極對立的格局,沒門。即使有人成功架空其中一派,也只能就一派取而代之。否則便要有強人強黨打破多黨局面,打造一黨天下。第三條路的想法不現實!
 
 
原刊於《大馬華人周刊》第143期,獲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亞新社
 

鄭赤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