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企業?「漂綠」企業?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各地對於環境及社會的關注日益增加,促進了各界對ESG發展的關注,同時世界各地亦開始立定決心推動碳中和,並促進各項綠色相關的科技發展及投資。

隨着近年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概念崛起,促成了各種ESG相關投資機遇,希望透過改變資本市場運作,化解氣候變化危機。而無可避免的是,當官、商、民都開始對ESG這3個英文字母琅琅上口時,社會上也同時開始出現探討實踐的準則和成效的聲音。

國際社會  提供指引

近年,除了ESG成為各地企業、政府的熱門字外,「漂綠」(Greenwashing)也是社會上不少持份者會討論的話題。「漂綠」這詞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出現,意思就是指一些公司以環保、環境等掛帥,進行宣傳或聲稱的投資方向,實際卻完全以此背道而馳,只藉以建立正面的公司形象,讓公眾誤以為該公司重視環保及對社會責任。而這類公司一般會用含混模糊的字眼詮釋業務、以及隱藏事實等方法漂綠。

及至2015年,聯合國發表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並有169個指標,以替換千年發展目標,並視之為2015至2030年的全球發展工作,領域包括消除貧窮、平等、衛生、永續能源、經濟、產業、城市發展、消費及生產模式等。

而科學基礎目標倡議(SBTi),則為企業提供能預算碳排放量的工具,幫助企業制定及推行與《巴黎協定》中將全球暖化升幅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一致的減排目標。SBTi設立於2015年,是由CDP全球環境資訊研究中心、《聯合國全球契約》、世界資源研究所及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發起,希望為企業提供清晰路向,以實際行動減緩氣候變化。

監管標準  應運而生

而隨着宣布訂下國家雙碳目標,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發展已經成為基本國策。2020年,港交所要求上市企業發表ESG報告,2021年,國家國務院國資委亦明確將ESG納入推動央企履行社會責任的重點工作。事實上,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各地對於環境及社會的關注日益增加,促進了各界對ESG發展的關注,同時世界各地亦開始立定決心推動碳中和,並促進各項綠色相關的科技發展及投資。

因應綠色相關的發展及投資愈見活躍,未來可預計社會大眾對於企業,包括上市公司以至中小企ESG表現的監察將愈來愈嚴謹,對各類企業ESG相關風險的透明度要求會愈見提高,同時亦會考慮企業減碳政策、碳排放數據以至碳中和方針,以免跌入企業漂綠陷阱。事實上,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亦已宣布,擬於2025年或之前強制實施符合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小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建議的氣候相關資訊披露。

而為了讓公眾及各界更了解ESG及碳中和相關的最新發展趨勢,大灣區碳中和協會於8月18日舉辦「認識碳中和」活動,分享最新ESG發展方向及政策要點,有助企業掌握最新資訊,不單希望推動各行各業定下真正合適而有效ESG發展策略,更希望可以與各界攜手推動碳中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風險和危機。

「認識碳中和」活動海報。(作者提供圖片)
「認識碳中和」活動海報。(作者提供圖片)

大灣區碳中和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