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載道──論文學如何承載華夏文化

千字文內容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孩童熟讀,對華夏歷史知識、天文地理、修身養性都有一定裨益。三字經,孩童熟讀,對做人做事及華夏文化有一定程度學習。文學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資源,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不容忽視。

承接前文:〈華夏文化的載體〉

文字是知識傳遞的載體,幼兒的理解力不足,家中的長輩常以兒歌教導幼兒,兒歌具本土風味及文化,傳遞一些日常生活知識,兒歌音韻流暢,簡單易懂,琅琅上口。

「點蟲蟲,蟲蟲飛,飛到荔枝磯……」是牙牙學語的幼兒童謠;「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氹氹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糰……」,「雞公仔,尾婆娑,三歲孩兒學唱歌……」,幼兒從旋律中學到身邊不同的事物,「雞公仔,尾彎彎,做人新抱甚艱難……」是當年社會的現象,也讓孩子認識應如何與人相處。

三字經

「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是小學生開始描紅習字時本的範本,簡單介紹了孔老夫子,也告誡學生要行仁、知禮。筆者兒時開筆禮要讀的三百千千。三字經取材廣泛,有學者指三字經可分6段。

第一、二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先說人要學習才會成才,要學習禮儀及孝悌之道。數目、三才、三綱、四季、四方、五行、五常、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人倫、忠敬,是日常孩子們會遇到、也應該要認識的待人處事等生活知識,這是第三段。第四段指出讀書的應有順序,由小學(註一)、四書、六經到典謨、訓誥,要先讀好六經,再去讀其他子書。第五段略述了中國5000年的歷史,由三皇五帝到民國建立,當中有襌讓、家天下、戰國、楚漢相爭、五胡十六國等朝代興替、治亂興衰的概略知識。第六段教人要好好學習,要以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服務社會。

三字經在說理中引入很多古人生動有趣的故事,誦讀時三字一句,兩句一韻,文字通俗、順口、易記,幼童多能琅琅上口,能讓孩子基本認識中國的歷史、天文、地理、道德、倫理、哲學、忠孝、節義及一些民間傳說,對做人做事及華夏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學習。

千字文

千字文原名《次韻王羲之書千字》,據說是南朝梁武帝從王羲之手跡中拓下1000個不同的字,每字一紙,一字一字教自己的子侄。但因雜亂難記,便命文學待從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把1000字編撰成文,周興嗣苦思一夜,把一千字串聯成今天所見的千字文,據稱他還因用腦過度,一夜白頭。

千字文是梁以後中國蒙學課本,涵蓋天文、地理、自然、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倫理等多方面的知識,是教育孩童的最佳讀本。清學者把千字文分為4段,第一段寫宇宙誕生、日月星宿、氣象物候、自然資源、政治制度;第二段寫君子應有的修養標準和行事原則;第三段寫王朝統治、君主生活模式及文治武功、山川風景;第四段描畫民間恬淡的田園生活、君子治家處世之道。

近代有學者把千字文分為2篇、2章、24節(註二)。論道篇有觀道章,包括:天道、地道、王道、臣道、民道5節;守道章包括:知行、忠孝、賢能、倫常、禮規5節。弘德篇有立德章,包括:國格、王德、臣德、民德、功德、公德六節;修德章包括:安貧、樂道、修身、養性、待物、接人、篤行、明志八節。從學者所分章節名稱,可見千字文內容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孩童熟讀,對華夏的歷史知識、天文地理、修身養性都應有一定的裨益。

背誦

蒙學課本還有百家姓和千家詩,但都不及三字經及千字文般影響深遠。蒙學教材多為聲律鏗鏘的韻文,孩童吟誦時能琅琅上口,多讀幾遍便能背誦出來。背誦是學習記憶的最佳方法,語文學習要多背好文章,才能靈活的把文章技法運用出來,文章的內容也會深入心坎,影響著個人的行為品格。香港教育否定了背誦的功能,刪去了古文範文的篇章,儒家五常之德的道理便不容易被青少年人接受,也無法規範他們的行為。文學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資源,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不容忽視。

參考資料:

註一:《漢書·藝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
註二:《古典道學之《千字文》分段解讀》

〈華夏文化的載體〉之二

鄧兆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