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有一個音lɐu55而義為「遮蓋」、「罩上」的詞,通常寫作「摟」。《香港粵語大詞典》「摟」條︰
披︰夜喇,摟多件褸[夜深了,多披件大衣]。蒙;蓋︰新娘用紅布摟住個頭[新娘子用紅布蒙着頭]。(蒼蠅、螞蟻等小昆蟲)爬、叮︰啲烏蠅響蛋糕上摟嚟摟去[蒼蠅在蛋糕上爬來爬去]。|蟻多摟死象[螞蟻多了連大象也咬死(比喻人多力量大或聯合起來就以弱勝強)]。」
(黃氏案︰「啲烏蠅響(「響」本字當作「向」)蛋糕上……」一句,實在當作「啲烏蠅響(向)蛋糕上面(或「上便」)……」──這才是正常的粵語說法,沒有了「面」(或「便」)的話,就是是普通話化了的粵語!)
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認為lɐu55當作「褸」,並且對小昆蟲的lɐu55這個動作解釋得比較好。其「褸」條云︰「(蟲、蠅等)落附在︰烏蠅褸生果|烏蠅褸馬尾,一拍兩散歇後語|好似蟻褸糖噉有如螞蟻叮在糖上似的」。(粵語詞彙研究所:向)
本字是什麼
其實「摟」於古代字典多只有「曳聚」(也就是把附近的物件拉到身邊,把它們集合起來)、「抱持」等意思,與粵語lɐu55的「遮蓋」義、「罩上」義無涉。筆者認為lɐu55的本字當作「簍」。
「簍」有「籠」義。西漢 史游《急就篇》「簁箄箕帚筐篋簍」一句,唐 顏師古《注》云「簍者,疏目之籠,亦言其孔樓樓然也。」《說文》‧竹部「簍」︰「竹籠也。从竹,婁聲。(洛侯切)」《廣韻》‧侯韻‧落侯切一音之下也收有「簍」字,釋曰︰「籠也。」
同義複合詞
「籠」不但可作名詞用,也可以活用為動詞,指「把物件遮蓋」。如在「煙籠寒水月籠沙」這個見於唐代詩人杜牧《泊秦淮》詩的名句裏,「籠」就作動詞用。正因「籠」可作動詞,所以就有「籠罩」這個今日常用的同義複合詞。既然「籠」可以名詞動用,那麼與之同義的「簍」,自然也可以。換句話說,「簍」也可以有「籠罩」義。有「籠罩」義而中古讀「洛侯切」的「簍」就可以視為粵語lɐu55之本字。
或者須補充的是,「落侯切」粵音本是陽平的lɐu11(音同「樓」),但陽平聲(第四聲)的字,往往可轉讀陰平(第一聲),所以「簍」自然可以讀作lɐu55了。於是我們粵語就可以說「簍返(翻)件斗篷」(把斗篷披上);也可以說「啲頭髮長到簍住對眼」(頭髮長得把雙眼都遮住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廣韻》裏,與「簍」同音的字當中,有「褸」字,釋曰︰「衣襟也。」
當然,以解作「衣襟」的「褸」作lɐu55的本字也未嘗不可,因為「簍」、「褸」二字可謂同源字,二者上古同音(侯部來紐),而「褸」之所以名為「褸」,當與其有「掩蓋」之作用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