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港島蜑家人 兼說蜑家的意涵

關於「蜑家」一族的來源,說法紛紜,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定論。據嶺南著名學者陳序經《疍民的研究》一文所述,大約有30多種。

駱克(J. H. Stewart Lockhar, 1858-1937)發表的《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書》(又稱《駱克報告書》),以語言為分類準則,把香港華人劃分為3個族群:本地(Punti)、客家(Hakka)、蜑家(Tanka)。蜑家是這3大族群唯一居水上的,曾經是香港島上重要的住民。

值得留意的數據

根據1841年《香港憲報》關於香港島上人口統計,當時香港島上有主要20個聚落,總人口是4350人;又有800人居於墟市(Bazaar),300人是九龍來的勞工,以及2000人居住在艇上。香港島總共人口是7450人。其中有些數據可以特別留意一下。

第一,這2000居於艇上的人,可能是蜑家人,也有可能是福佬人。為什麼有可能是福佬人?那是因為這時候來到香港而又操閩南語的,絕大部分都是以捕魚為生的,他們來到香港,可能只是暫時停靠。情況就像那些來自九龍的勞工。所以,筆者推測,這2000人中,應以蜑家人為主。從數字看,他們人數的確不少,佔了全香港島人口逾四分之一。

第二,在《香港憲報》的20個聚落中,香港、群大路、大浪、舂坎四處都列明是”Fishing Village / Hamlet”。雖然是漁村,但不代表是蜑家人村落。因為本地、客家都有間中「打魚」以「幫補家計」。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香港島上有不少蜑家人。下面將會說說「蜑家」的意涵。

《中國叢報》香港島人口統計表。(作者提供圖片)
《中國叢報》香港島人口統計表。(作者提供圖片)

何謂蜑家?

「蜑」,又作「蛋」、「疍」和「蜒」,4者在今日皆為同音字,而「蜑」與「蜒」則略帶貶義。至於為什麼稱為「疍」,大致有4種主要的說法:第一,源於其所居之舟楫;第二,因疍家人長居海上,飄浮於江洋之間,猶如海上之雞蛋;第三、「艇」的古漢語讀音為「蛋」;第四,疍家人因自感在風浪之間,生命猶如雞蛋,一捏即破,故自命「蛋家」。

關於「蜑家」一族的來源,說法紛紜,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定論。據嶺南著名學者陳序經《疍民的研究》一文所述,大約有30多種。例如有「遊艇子」說。這是中國古籍對福州疍民最早的稱謂,也泛指東南沿海的其他疍民。這些材料最早可見於《北史》,北宋淳熙年間的《三山志》亦可見。又有「曲蹄」說。這是專門用來稱呼福州疍民乃至整個閩東地區疍民,來自閩東語。據說可見於清代閩縣地方志,因為蜑家長處舟中,雙腳長期彎曲不舒展,所以貶稱其為「曲蹄」。雖然眾說紛紜,但綜合而言,以「古越族遺裔說」和「盧循餘黨說」影響最大、流傳最廣。

關於「古越族遺裔說」和「盧循餘黨說」,留待下期待續,大家請密切留意。

「香港文化」系列之二

延伸閱讀:〈早期的四大族群〉

葉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