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樂與小學會考

當年小學會考是人生大事,主要是考入設備完善的官立、津貼中學。小學會考重要之處是決定一生的前途,因為只准考一次,使人生成敗得失際遇迥異。

筆者童年在港島西營盤長大,弟弟認識一位翁同學,叫我們星期天一起到高街救恩堂參加主日學,聽耶穌的道理。我們感到十分有趣,從不缺席,都渴望周日的來臨。星期天特早起床到教堂,先是崇拜唱聖詩,再分班聽《聖經》故事。主日學老師要我們背誦《聖經》的金句,樂而為之。不意我在周年背誦金句比賽中,竟然得了亞軍。獎品是一幀相架,寫上「口誦心唯」四個大字,當時不明白是什麼意思。還有一個夜光的聖母像,那時大約10歲,初獲獎品,珍如拱璧,可惜後來都丟失了。

高街的救恩堂。
高街的救恩堂。

小學時代 宗教薰陶

過了年餘,翁同學又引介我們到「慶禮院」,說那裏更好玩。原來慶禮院也是聽耶穌的道理,在西營盤聖類斯中學校舍內。那是天主教,說的和教恩堂的基督教大同小異,《聖經》故事偏於舊約,〈創世記〉便是第一次聽到,大開眼界。我們於是兼收並蓄,上午基督教、下午天主教,反正都是信耶穌,相差不大。

慶禮院的活動,比主日學豐富得多。上課前是多種玩意遊戲,可以打康樂棋,可以踢足球、玩乒乓波,踏滑輪雪屐,各適其適。還玩可以擲飛鏢,獎品是意大利寄來的郵票。和我們一起玩與向我們說《聖經》故事的,是聖類斯校內的修士和神父,大家亦師亦友,親切融和,極得我們的愛戴。

在慶禮院認識不少街童朋友,後來各散東西,很少重遇。到慶禮院還有意外的收穫,不久收到長方型的食物盒,聽說是二次大戰後剩餘的物資,借教會之手派發給市民。後來改派奶粉,每周每人一罐。有些人把派來的奶粉賣給街坊換取小小的零用錢。當時流行口語「信耶穌,得奶粉」。同年紀的人,都不會忘記這句話,那是時代的印記。也許,當時好些街童,便是從這些贈品中才獲得較好的營養。那是香港的窮年代,街頭街尾只有一兩具電話,能添置電話的人家,我們都視之為富人了。

西營盤聖類斯中學的校舍。
西營盤聖類斯中學的校舍。

令人崇敬的教育工作者

我的小學六年小學都是上課兩小時的特別班。因為從沒有上過英文課,畢業後大哥便安排我到水街培元學校重讀五年級,有英文科,全日上課,學費每月12元,頗添家中負擔。

50年代的成績表。
50年代的成績表。

當時國文科麥實甫老師70多歲,學問深湛,一手顏體書法穩重堂皇而有氣勢。校長唐穎波是位勤懇而嚴厲的教育家,雖然沒有直接堂課教學,卻愛突然抽查學生的成績。一次同學不能順利背誦古文課文,6、7個同學一排罰站,可以背誦才准回家吃午飯,他也不吃午飯陪着同學。唐校長對學生的關愛之切,多年來縈繞心中。今日嚴師難遇,典型在昔,令人倍加懷念。

我讀了一個學期全日班小學,下學期考上剛新辦的荷李活道官立小學下午班,學費5元,每天要步行30、40分鐘上學。該校(現為聖公會基恩小學)校舍寬敞美觀,光猛通爽,有24個課室,地下有兩個操場,天台也有操場。有以前從未有的美術、音樂、體育課,開始接受完備先進的學校教育,一年之後便要參加小學會考。

作者小學及中學的學費單。
作者小學及中學的學費單。

小學會考決定命運

當年小學會考是人生大事,主要是考入設備完善的官立、津貼中學。這些學校除了師資和設備較優外,學費比較便宜。考試落空便要讀私校中學,學費幾近3倍,許多學生拿不出學費便沒有書讀,要到社會做低薪勞力工作。當時,能讀中學是幸福的一群。我第一次在義學畢業的同學多是街坊,5、6年後所遇所見,只有我和另一位同學能讀至中學畢業。曾遇到小學同窗班長,在水街街頭做地攤小販叫賣,他見到我有點不好意思,我只有打個招呼便匆匆路過。今日免費教育下的學生,難以想像前輩的辛酸和如何珍惜求學。

小學會考重要之處是決定一生的前途,因為只准考一次,使人生成敗得失際遇迥異。當年小學會考要考4天,考中文、英文、算術和常識。聽說常識科不計分,不知是真是假。但我們備考挺認真,常識科硬背大部分國家首都名稱,全港十多條巴士路線等等資料。總之沒有範圍,各校各施各法。中英算也不知範圍,老師說就是日常課程內容,我和許多相熟的同學索性不作特別的準備。六年級下學期每星期中英數各有4、5次測驗,測驗後全部內容都要做更正。測驗不懂的,改正後全部都懂了,記得正確的答案了,相信這個時期吸收了大量基礎知識。

作者的小學會考證書。
作者的小學會考證書。

同學是中學會考狀元

會考放榜我如願以償,入讀當時唯一的官立中文中學。記得小學全級兩班90人,26人獲學位,其中女生只有4人。但平日考試前十名多是女生包辦。校外試卻相反,老師說校外試男生成績一般較佳。同學張錫憲考入英皇中學,5年後在英文中會考中全港第一,為是屆狀元。後當耳鼻喉專科醫生,不幸沙士一役感染過身。

中學時代對人生的影響很大,個人的潛才和性格的鑄造都在中學時代,以個人經驗,成長期的中學比大學還重要。

楊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