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是為啥?

回歸25周年,本地文藝界有代表人物先後離世。死者為大前提下,蓋棺論定言之尚早。政治冰河期間,市民眼中老而不死的卻可能比離世的更年輕。

“But on the whole I’d have to say that Mozart died too late rather than too early”,是天才音樂家顧爾德(Glenn Gould)說的。天才嘆的不是天妒英才,而是另一天才莫扎特創作未及不惑之年已老而不死。又是文人相輕?老而不死是為賊,既是偷生,更是創作上的cliché!這評論當然極具爭議,喜歡顧爾德的我卻是吾意獨憐才。

藝術創作的二分法

是的,華夏文化從來面對這個問題,當蓋棺論定遇上死者為大,客觀評論要講時機。然而,人誰無死?從事創作的又如何避免老而不死?經濟學者提出藝術創作供應大致分兩類:概念型(conceptual innovators)和實驗型(experimental innovators)。顧名思義,前者跟思想走,後者摸着石頭過河。如畢加索是概念型,塞尚是實驗型。作家呢?海明威是概念型,狄更斯是實驗型。至於導演,哥普拉是概念型,希治閣是實驗型。

這二分法一個重要經濟含意,是概念型作者創作價值在不同時期有起有落,經過千錘百鍊實驗型作者作品卻傾向愈老愈可貴。故純從創作生產力角度看,一個少年得志,一個大器晚成,概念型作者成為廢老風險比較高。同樣少年得志,在顧爾德眼中莫扎特40未到已是廢老。萬物壽命長短,與其體積有關。體積愈大,一般壽命愈長。

老而不死 定言尚早

同一物種,不同性別平均壽命亦不同。人類進化研究一大謎團,是為什麼隨年紀續漸失去生殖力的女性老而不死?另一角度看,為何相比男性女性這麼早失去生殖力?祖母假說(Grandmother Hypothesis),指的是失去生殖力女性仍可擔當祖母角色照顧孫兒,對承傳後代貢獻不小於自己當母親。

換句話,老而不死,是漠視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那個寶。經濟學看法,這個寶價值並非一成不變。行家研究發現,歐洲數百年前獵巫現象與氣候有關,當小冰河時期天氣冷導致農產失收,獵巫現象便更普遍,受害者主要就是老而不死的窮寡婦。

回歸25周年,本地文藝界有代表人物先後離世。死者為大前提下,蓋棺論定言之尚早。政治冰河期間,市民眼中老而不死的卻可能比離世的更年輕。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徐家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