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國際創科中心 提升港全球競爭力

筆者希望新任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能借力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引入更多內地及國際創科企業來港落戶發展,推動香港再工業化。

「香港50年不變」,時光匆匆飛逝,50年已過了一半,但香港創科進步緩慢。回顧過去幾任特首,他們都想為香港經濟持續增長出一分力,認為香港傳統經濟結構單一,必須盡快轉型。

在這方面,他們各有不同貢獻:董建華是香港創科的開拓者,他給香港創科投放第一桶金(50億元);曾蔭權把「科技」從當時的工商及科技局除名,創科又再淪為「副車」;梁振英成立創新及科技局,從頂層統籌香港創科政策;林鄭月娥為創科發展投放合共1500億,發展基建、推動科研、培育人才等。

在地緣經濟優勢下穩守突擊

在過去的25年,歷屆政府施政都面對重重困難,受到政治氣氛惡化(特別是「黑暴」)、港英政府遺留的因循工作文化、立法會不斷「拉布」、傳統而保守的法律及立法體制、企業「揾快錢」短視營商手法等內部因素影響,再加上其他外來衝擊,包括中美摩擦、俄烏戰爭、國際經濟危機、新冠疫情等,令過往創科發展之路崎嶇不平。

自從近年《香港國安法》訂立和選舉制度完善後,香港內部動盪漸趨緩和,政治爭拗大大減少,社會及政府的運作因此正逐步復常。不過在未來幾年,外部因素依然持續不明朗。幸而在「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地緣經濟優勢下,香港以國家為依託,發展國際經濟,可以穩守突擊,戰略性地抓緊大灣區、一帶一路等發展機遇,避開歐美呆滯不前的市場。

在這些有利的內外條件配合之下,香港政府和產、學、研、用、投各界別便可以安心專注發展香港創新及科技產業,推動香港經濟邁向新征程。

第六屆特區政府剛上台,特首李家超在上任之前曾多次強調香港「無創科無未來」,並表示會帶領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這思路正是上述「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發展策略的最佳體現。筆者估計這願望亦會成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孫東局長的頭等任務,就是利用國際創科中心來提升香港競爭力。以孫東局長的學術背景及經歷,這任務對他而言,應該遊刃有餘。

以孫東局長(右)的學術背景及經歷,這任務對他而言,應該遊刃有餘。(創新科技及工業局Facebook圖片)
以孫東局長(右)的學術背景及經歷,這任務對他而言,應該遊刃有餘。(創新科技及工業局Facebook圖片)

着力引進更多創科企業落戶

香港有5所大學位於世界大學排名首百名之內,基礎科研工作扎實,競爭力強;而且香港在國際金融中心排名榜上高居第3位,僅次於紐約和倫敦。在這基礎之上,香港在大灣區的創科生態鏈中將大派用場,可以積極參與「上游」的研究工作,研發新科技;深圳和廣州在「中游」作貢獻,專責科技轉移,把科技產品化;其他大灣區城市進行量產及銷售,打造「下游」商業市場。

最後,有實力的企業來香港進行科技融資,然後「出海」跨國營商。中大創科公司商湯、思謀等便是「香港研發、深廣轉化、灣區量產、香港融資」生態鏈的最佳例子。

大灣區商機處處,筆者希望新任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能借力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引入更多內地及國際創科企業來港落戶發展,推動香港再工業化。與此同時,也期望他能推動本地創科,培養更多香港科技「獨角獸」。

筆者認為,在「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新時代背景下,這些都是新政府的合理KPI。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黃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