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疫情後遺症到逆境情商

後疫情世代,有許多學校為了加強自身的競爭力,都漸漸會把有關的壓力轉嫁老師,這種時候,我們的逆境情商便得被派上用場。

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特別是在一些名聲不錯的學校任職的老師,我相信其中一個最不願意看到的現象,就是教育淪為顧客服務的檔次。 在來越南之前,我對香港教育其中一個最失望的地方,就是有許多家長,在面對老師時,都有一種「我是顧客,你要服務」的心態。通常,有如此心態的家庭,其孩子都有一定的學術或心理問題。

新冠肺炎持續接近3年,刻下在許多地方雖然已有緩和的趨勢,某些地方比如像泰國和越南,都已經開始討論要把這場歷經3年的浩劫定義為「地方風土病」(Endemic),可是科學界和醫學界的猶豫仍在,而在某些國家,依然視此病毒為「心腹大患」,務必滅之而後快。 種種面對病毒的不同心態,都讓疫情後的創傷,不管是經濟還是心理方面的,刻下才慢慢浮現……

教育商業化  永遠是利弊參半

也許,身在教育行業的同工,都曾有一種僥倖心態,覺得自己挑的行業不錯──確實,相對其他許多專業,教育工作者在這場疫情當中,受到的影響肯定是相對有限的,尤其是經濟方面。但這種僥倖的心態,隨着疫情後遺症慢慢浮現的同時,也開始變得沉重起來。

首先,由於線上學習和面對面授課長時間混合操作,對於已經習慣傳統上課的師生而言,這種混合模式帶來許多習慣和期望方面的差異。適應得來的如魚得水,適應不來的便因此產生許多心理問題,因此患上憂鬱症的,大有人在。

此外,經濟方面的影響雖然來得比其他行業慢,但在學生的家庭並不如此,因經濟困難產生的家庭問題俯拾皆是,辦退學和轉校的也為數不少。為了維持生源,許多學校不得不做出一些結構性的改動,比方把一些高薪的職位重組,有一些工作多年而且勞苦功高的同事被迫離職;也有學校為了維持「競爭力」,把學生和其家庭的訴求視為顧客投訴來處理,這樣一來,也把老師的專業和敬師的傳統很大程度的擱在了一旁,對於教育來說並不一定有利,而且也不一定能改善學校的聲譽和競爭力。換言之,把教育商業化,永遠是利弊參半,能取得平衡的少之又少。

真正的專業精神

新冠肺炎貌似即將告一段落,但因此而帶來的影響才剛剛開始。6月初世界首富伊隆·馬斯克對於經濟前景就曾說過「感覺非常不妙」,這種蕭殺慘澹的氛圍,稍有常識的人都不難感覺到,身為老師的也務必時刻緊貼世態,作好各種最壞的預備。

至於我個人的預測,我覺得在一些自負盈虧的學校,除了部門主管/校長以外,只要你薪水達到某一(高)標準的話,都必須做好心理準備;而且,正如前文說過,有許多學校為了加強自身的競爭力,都漸漸會把有關的壓力轉嫁老師,這種時候,我們的逆境情商便得被派上用場。

絕對不要放棄自己的理想,但現實也必須隨時做好妥協的準備──沉默和妥協不一定代表我們同意,但真正的專業精神往往在於我們如何在不同意之餘,也懂得避免為學生及學校帶來不必要的不便。我相信,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你的聲音才有機會被聽到、被考慮。

張海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