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有一音「ɐp5」,而義為「說話」或者「胡說」的詞。論本字,這個「ɐp5」當作「咠」。
「咠」字《集韻》‧緝韻除收「七入切」、「即入切」兩音之外,又收有「一入切」一音,義同為「聶語也。」(「聶語」就是耳語的意思──《說文》‧耳部「聶」︰「附耳私小語也。」)「耳語」自然就不會是大聲說話,所以我們就有「某甲喺某乙耳邊ɐp5著(咗)幾句」(某甲在某乙耳邊說了幾句話)的說法。又有「見渠(佢)口ɐp5 ɐp5」一語,意思是「只見他嘴巴動着,是在說話了,卻不知道是在說些什麼」的意思。其後引伸為一般的「說」。
粵語以「噏」當說話
「一入切」之粵讀就可以是「jɐp5」,也可以是「ɐp5」(「j」這個半元音有時會脫落,如《集韻》‧緝韻‧乙及切的「浥」和「悒」,分別就是「ɐp5濕」的「ɐp5」和「心ɐp5」的「ɐp5」的本字,兩字本來都當讀「jɐp5」,結果「j」脫落了,就變成「ɐp5」)。讀「ɐp5」而解作「聶語也」就是「亂ɐp5」(胡說)、「ɐp5三ɐp5四」(說三道四)、「ɐp5東ɐp5西」(義同ɐp5東ɐp5西)的「ɐp5」。不知有此字時,粵人就以「噏」當之。但是「噏」於古書只有「與『吸』同」、「與『靸』通」、「與『㒆』同」等義(均見《康熙字典》),與說話毫無關係。粵人有「口ɐp5 ɐp5」就是「自言自語」的意思。
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
」(ŋɐp5)︰「胡謅,說︰亂~廿四胡說一氣|~中咯|~三~四|唔好亂~|~錯野|你~乜野!║《廣韻》合韻五合韻(黃氏案︰最後一『韻』字當是『切』字之譌)︰『眾聲』」然而「眾聲」只是「一眾人的聲音」,意思只是「人聲嘈雜」而已,與我們日常說的「ɐp5」略有距離。由「ɐp5」變成「ŋɐp5」反映了廣州人動輒將「零聲母」讀成「舌根鼻音聲母」的習慣(如把「鴨」[ap3]讀成「ŋap3」,把「矮」[ɐi35]讀成「ŋɐi35」)而已。香港人則沒有這種習慣──當然香港人又有一個相反的習慣,就是把「舌根鼻音聲母」讀成「零聲母」,如把「牛」(ŋɐu11)讀成「ɐu11」,把「鈎」讀成「ɐu55」等。「咠」引伸為「胡謅」
還須指出的是,簡單把「ɐp5」釋為「胡謅」其實不太準確。其實所謂「謅」,就是「小言私授」(《集韻》‧尤韻‧甾尤切),那就與「耳語」差不多了。「謅」由「小言私授」引伸為「編造(言辭)」(《現代漢語詞典》「謅」條),於是有「胡謅」、「瞎謅」等詞。「ɐp5」本是「耳語」,而「耳語」通常是不想其他人聽得到的說話,所以才引伸出負面的「亂ɐp5」(胡謅)的意思;就是說「ɐp5」的「胡謅」義,同樣只是其「引伸義」,「耳語」或「小聲說話」才是「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