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新:市民對李家超的期望──與民休息、通關、幹實事!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教授從過去一個多月來接觸的人中,綜合了一些意見,他認為「或可幫助李家超在未來施政上更貼近民情和民意」。

距離特區新政府上場只有大約半個月時間,「你對李家超的新政府有什麼看法?」變成坊間的熱門話題,不過難有一致的意見。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教授從過去一個多月來接觸的人中,綜合了一些意見,他認為「或可幫助李家超在未來施政上更貼近民情和民意」。

渴望社會可穩定 平凡日子怕失去

周永新教授收集到的意見,包括:

一、市民的普遍願望是不想新政府在最初成立的2、3年「大搞特搞」,因經過過去幾年的動盪日子,市民盼望有較長時間恢復元氣,也是一般理解的「休養生息」。

他特別指出,「休養生息」並非指新政府可以「躺平」、什麼都不做,而是避免展開一些規模大、卻沒有把握可達成目標的民生改善大計,例如翻天覆地改革現行醫療制度,而應集中精神和力量處理一些急待改善的措施,例如長者和殘疾人士所需的醫療和住院照顧、學童恢復正常學校生活後得到適當協助,以及打工仔保住飯碗之餘,更能獲取合理報酬和安全的工作環境。

周教授表示,市民渴望穩定生活,因為過往看似平凡的日子,已非理所當然,而過去幾年經歷的「三失」──失醫、失學、失業──或許再次出現,成為生活常態。因此希望新政府能以市民福祉為念,協助市民重新踏上正常生活。

周永新教授指出,市民期望新政府集中精神和力量處理一些急待改善的措施。(Shutterstock)
周永新教授指出,市民期望新政府集中精神和力量處理一些急待改善的措施。(Shutterstock)

通關外遊非奢望 團圓散心實人性

二、李家超決定參選以來常掛在嘴邊的,是他說政府必須「幹實事、幹成事」,施政必須「以結果為目標」。在周教授接觸到的市民心中,「實事」應該包括:

(1)香港何時才能與內地通關?外遊回來後何時才不用隔離?

周教授解釋,與內地通關的目的,並不單純為了內地居民可來港消費,從而振興本地經濟,而是回歸以來,香港與內地居民已建立千絲萬縷的關係──經貿往來以倍數增加,跨境婚姻也改變了香港人口結構和家庭組織。如今,不知多少夫婦兩年多來未能相聚?多少孩子未能來港上課?多少跨境工作的人士未能過關?因此,通關是市民心中的大事、實事。

另一方面,港人出外旅遊,目的也並非單純吃喝玩樂,而是在繁忙工作中有機會出外抖抖氣、散散心。兩年未能出外旅遊,「不少市民心緒不寧,甚至患上抑鬱症」。他呼籲李家超也在這方面為做點實事。

(2)過去兩年,政府先後派發現金及消費券。不少人認為,與其搞要審查收入和資產的各種援助計劃,不如每年直接向市民派錢?

周教授指出,讓市民在本身的收入以外,多得政府一些補助,令生活過得好一點。即使是高收入者,可多捐助有需要人士。「政府若能每年派錢,市民欣慰之餘,也會覺得政府顧及市民需要,並非空談」。

周教授指出,政府若能每年派錢,市民欣慰之餘,也會覺得政府顧及市民需要。(亞新社)
周教授指出,政府若能每年派錢,市民欣慰之餘,也會覺得政府顧及市民需要。(亞新社)

環境衛生宜改善 營造有商量氛圍

(3)最近申訴專員批評食環署滅鼠不力,特別住在人口稠密地區的居民,不但鼠患嚴重,整個地區的環境衛生都十分糟糕,後巷滿布雜物、街道垃圾堆積如山、污水臭氣熏天、僭建招牌燈飾雜亂無章。周教授質疑,香港自上世紀70年代初已推行「清潔運動」運動,為什麼半個世紀過去,香港不少地區衛生環境猶如發展中國家的落後城市?

他指出,李家超要做「實事」,改善市民居住環境應是他首要任務之一。政府若然有決心,改善衛生環境並非不可為,而且可以在1、2年間見到成效,市民也會覺得李家超領導的政府,真的為市民做了實事。

三、李家超競選政綱中提出「奠定穩固基石」,但穩定的社會,除了倚重《港區國安法》的實施,以及「愛國者治港」得到充分落實之外,周教授指出,市民盼望李家超能多走一步,在社會營造平和氣氛,開創市民共融的新氣象。然而,在社會嚴重對立,爭拗雙方不再尋找共識的情況下,李家超如何營造平和氣氛呢?

周教授建議,在社會各個不同領域和層面上,政府可盡力營造一種凡事都有商有量、接納共融的氛圍,避免社會出現互不相讓的局面。

他認為,政府必須做的,是首先有自己的立場和意見,這樣才能促使雙方協商、達成共識。例如社福界最關心的整筆撥款制度,社署的態度不能模稜兩可,必須提出制度不足之處,這樣才能結合資助機構和社工的意見,提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改善辦法。

周永新教授相信,市民不會期望李家超出任特首後,社會爭拗隨即消除,但只要政府關心市民福祉,把社會建基在平和的基礎上,鼓勵市民凡事有商有量,縱使結果不完美,市民也會相信政府所做的是為了公眾利益,基石自能穩固堅實。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