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前某日與家人遊西九文化區,當時第5波疫情仍非常嚴峻,街上車少人稀,而這裏卻遊人如鯽,一大片綠草如茵的休憩地,到處是五顏六色的小帳篷。M+博物館閉館,外觀如H型的故宮建在小山坡上,下臨維多利亞海港,主體建築已完工,正在進行內部裝修。
平日從我家窗外可以眺望故宮,不覺得有何特別之處,但走近一看,不僅外觀有一種古典氣質,蒼穹之下,竟產生一種神秘感,有一種讓人很想進去看看的衝動。一群穿學士袍的大學生正在附近草坪,以棕色故宮為背景拍畢業照,在藍天下拋四方帽、跳躍、大叫。
北京故宮
前幾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宣布,將於7月2日正式開幕。據報道,北京故宮破天荒借出914件文物,當中包括166件國寶級的一級文物,有舉世聞名的《洛神賦圖卷》、米芾書法真跡以及一批唐宋元書畫經典名作,還有瓷器、玉璽等等。看來再過一個月,我的願望就可以實現了。
我第一次遊北京故宮是1980年初,當時的北京故宮,不像現在天天人山人海,也沒有星巴克,沒有舉小旗用麥克風解說的導遊,那時候,遊客可以在這座佔地72萬平方米、金碧輝煌莊嚴絢麗的紫禁城慢慢走、細心看,走累了買一杯茶,一邊休息一邊發思古之幽情。
那次在故宮逛了差不多一整天,最吸引我的是太和殿皇帝的龍座,腦海裏浮現乾隆、光緒、溥儀坐在上面的情境。多年之後聽到一個傳說,據說末代皇帝溥儀出獄之後一個人去逛故宮,在太和殿的龍椅下翻出一件小東西,原來是他當年藏起來的一個瓷罐云云,另一個傳說是溥儀在故宮糾正一幅照片的說明等等。
台北故宮
我第一次遊台北故宮是1998年,台北故宮於1965年建成,當年是「台灣八景」之一,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僅相當於北京故宮大約五分之一,台北故宮無論建築風格還是各種展品,都讓我強烈想起北京故宮,想起蔣介石逃離大陸之前那個風高浪急的黑夜,如何從北京故宮秘密把一大批國寶文物偷運到台灣。
有一種說法,當年老蔣從故宮一共運走了70萬件國寶到台灣,對比北京故宮全部186萬件藏品,當然還是小數目,但據說當中有不少無價之寶,包括西周毛公鼎、顏真卿《祭姪文稿》、蘇東坡《寒食帖》、五代趙幹《江行初雪圖》、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以及清代翠玉白菜等。
2011年6月1日,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這幅國寶級畫卷因戰亂分成兩段,分別收藏於浙江和台北,隔海相望一個多甲子,終於首次合璧展示於世人面前,那是海峽兩岸迄今最成功的一次文化合作。
至於2015年落成的台灣嘉義「故宮南院」,據說別具特色,可惜我至今未有機會一遊。
期待三地故宮 聯合展覽文物
香港故宮佔地只有1萬平方米,與北京和台北故宮相比,不僅面積最小的,也是最不像故宮的故宮,至少從建築設計的外表看,充滿現代氣息之中透出一種古典美,也許這是對幾百年故宮文化的另類解讀?對於被指建築外形上寬下窄像「鼎」字,負責設計的建築師嚴迅奇曾經解釋,其設計理念確與中國視藝文化有關,但不是刻意以「鼎」為造型。
香港故宮文物藏品較少,一張普通門票50元,全價票120元,直逼羅浮宮門票價錢,但只是比普通門票多看兩個館,是否值得多花70元,要等開幕之後進去看看才能下結論,我都有點迫不及待了。走筆至此忽發奇想,將來香港故宮能否舉辦一個兩岸和香港三地故宮文物的聯合展覽呢?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