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有一個音dɐn35(音同「躉」)而解作「放置」的詞。如「你dɐn35低錢始(至)好行呀」就是「你走之前先放下錢才好啊」的意思。多數粵語研究者都以為這個dɐn35的本字是「墩」。純粹從理論上講,這個意見不可謂說不通;然而若與「頓」字相比,則「墩」字的說服力尚嫌稍遜一籌。論本字,此「dɐn35」字實在當作「頓2」。 (粵語詞彙研究所:始)
「頓」的意思
「頓」字在大部分粵音字典基本上只有「dœn22」(音同「鈍」)與「duk2」(音同「毒」。漢時匈奴 冒頓單于的「冒頓」讀「麥duk2」)二音。「dœn22」一音來自《集韻》‧恨韻‧徒困切;不過論字義,則《集韻》此音只解作「不利也。通作『鈍』。」換言之,當我們讀之為「dœn22」之時,其實只能作「(刀劍等物)不鋒利」解。
至於「頓首」的「頓」,其實不當讀「徒困切」,而當讀「都困切」。《集韻》‧恨韻‧都困切「頓」︰「《說文》︰『下首也。』」「都困切」,粵音可以是「dɐn33」(音同「扽」)──同一小韻(在韻書中,同一小韻的字,就是完全同音的字)當中有「扽」字就是證據。所謂「頓首」其實就是將頭在地上「dɐn33」一下。在「扽」字未出現之前,「頓」就包含了「扽」的意思(詳「頓1」條)。
好了,再說「dɐn35」的音義。我們把「放置」叫「dɐn35」,其實也是用「頓」這個詞,只是讀音由陰去 (第三聲) 「dɐn33」變調為陰上 (第二聲)「dɐn35」而已。我們先看看「頓」古代有否放置之義,然後再回過頭來分析其音變。
「頓」古代確有「放置」義。《漢語大字典》在「頓」條的dun4(廣韻‧都困切)一音下的義項四云︰「放置、安放。宋 陳允平《唐多令‧秋暮有感》︰『欲頓閒愁無頓處,都著在兩眉峯。』《儒林外史》第十五回︰『你將這東西拿到下處,燒起爐火,取個罐子把他頓在上面。』」
正因「頓」有「放置」義,所以古代亦有「頓放」這個同義複合詞。白維國《白話小說語言詞典》「頓放」條︰「放置;存放。[例]將這孩兒要頓放烏鳶巢內,便是攧下來,他怎生更活?」(《五代‧梁》‧上)「次日叫家人把店中行李盡情搬了來,頓放在興哥家裏了。」(《二拍》‧四)
至於這個本當讀陰去 (第三聲)「dɐn33」的「頓」,何以可以變調為陰上 (第二聲)「dɐn35」,這就可以拿下列各例來解釋。「畀」,《廣韻》‧去聲‧至韻‧必至切,本當讀陰去「bei33」(音同「臂」),現在讀陰上「bei35」(音同「比」)。「藹」《廣韻》‧去聲‧泰韻‧於蓋切,本當讀陰去「ɔi33」(音同「愛」),現在讀陰上「ɔi35」(音同「欸乃」的「欸」)。「亙」《廣韻》‧去聲‧嶝韻‧古鄧切,本當讀陰去「gɐŋ33」(音同「更加」的「更」),現在讀陰上「gɐŋ35」(音同「梗」)。由此可見「頓」由陰去轉讀陰上是不出奇的。(粵語詞彙研究所:畀)
「墩」的意思
至於「墩」,古代就只有平聲「都昆切」(《集韻》‧魂韻)一讀(義為「平地有堆者」)。「都昆切」粵音就可以讀陰平(第一聲)「dɐn55」(「躉」的陰平)或「dœn55」(音同「敦」)。「墩」之讀「dɐn55」,我們有「面珠墩」一詞,意思是「臉蛋」(臉上有『隆起的肉』,就如「平地有『堆』」那樣,故有「面珠墩」一詞)。若我們拿它作「dɐn35」的本字,就要指出其音變之理。
這個不難,陰平(第一聲)轉讀陰上(第二聲)也有例子。如「刊」本讀第一聲「hɔn55」(音同「看守」的「看」),今多讀第二聲「hɔn35」 (音同「罕」)。「癱」本讀陰平「tan55」(音同「灘」。明 梅膺祚《字彙》只收「他丹切」一音),現在粵音既讀陰平,亦讀陰上「tan35」(音同「坦」)。所以說「dɐn35」是「都昆切」的音變是說得通的。
可是,「墩」在古代經典文獻中卻只有「平地有堆者」一解(在小說裏則另有責罵一義,詳拙著《粵語古趣談正續編合訂本》「墩」條),與「放置」並無直接關係。當然,若說「放置」是「平地有堆」(「石墩」、「柱礅」的「墩」就是這個意思)的引伸,理論上不可謂說不通,然而若以「頓」為「dɐn35」的本字,則完全無須說甚麼「引伸」,它本來就有「安放」義嘛。(粵語詞彙研究所:墩)
總之,以「墩」或「頓」為「dɐn35低」之「dɐn35」的本字,理論上都說得通,但就文獻而言,「墩」並無古文獻為證,而「頓」則有;所以筆者認為,論「dɐn35」的本字,實當以「頓」為是。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