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智慧與西方「夢遊」

俄烏爆發衝突,中國的利益無可避免遭受損失,但中國秉承「以和為貴」的傳統,積極勸和促談,保留較大的政治迴旋空間。相比之下,美國和北約的種種作為,企圖利用這場戰爭謀取地緣政治利益,顯得非常自私和短視。

很久沒有搭飛機了,有點想念在機場等候登機的日子。我喜歡在機場買書,因為機場書店隨意買來陪伴旅途的書有時能帶來閱讀驚喜,例如大約8年前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買的這本《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走向「一戰」》(The Sleepwalkers─How Europe Went to War in 1914),作者是英國劍橋大學歐洲歷史教授、著名歷史學家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Clark),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推出,我在去寧夏銀川出差途中讀了一半,回港後抽空讀完。

中國也算是「一戰」的戰勝國之一,但在書中只是作為列強爭奪的勢力範圍的地盤,輕輕帶過。書中詳細講述各懷鬼胎的德國、奧匈帝國、法國、俄國和英國等相關國家在戰爭爆發之前的爾虞我詐,作者對這場歷時4年的人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因後果的描述和思考,令筆者漲知識受啟發,獲益不少。最近俄烏戰爭爆發,美國和北約愈來愈公開介入,令我又想起這本書。

各懷鬼胎、爾虞我詐的夢遊者

《夢遊者》作者在「前言」寫道:「1914年6月28日是個星期天。這天清晨,當弗朗茨‧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偕夫人索菲‧霍泰克(Sophie Chotek)抵達薩拉熱窩火車站時,歐洲大陸還是一派和平的景象。然而,37天之後,這裏卻燃起了戰火。這個多事之夏爆發的衝突導致歐洲成為6500萬兵力廝殺的戰場,三大帝國捲入其中,造成1000多萬名士兵和平民死亡、2000多萬人受傷。這場浩劫宣告了降臨在20世紀歐洲的恐怖的開始。」

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青年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在此之前,歐洲各國政客卻在盤算對於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即將爆發的衝突,該如何作出反應,英法決策者關注的重點竟然是「戰爭如何爆發」,他們像一群「夢遊者」,對於巴爾幹半島這個火藥庫即將引爆一場毀滅性的世界大戰視而不見,甚至在大戰爆發之後,參戰各方依然信心滿滿。

支持奧匈帝國的德皇威廉二世對即將出征的將士們說,到秋天葉落,你們就可以回家。與塞爾維亞同屬斯拉夫民族的俄羅斯和法國、英國結成同盟,沙俄將領希望6周之內打到柏林,美國則於1917年對德宣戰,結果這場世界大戰打了4年多才結束。

人類還來不及對血腥大戰認真總結汲取教訓,歐洲大陸已戰火重燃,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圖為納粹德軍在法國巡遊。(Wikimedia Commons)
人類還來不及對血腥大戰認真總結汲取教訓,歐洲大陸已戰火重燃,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圖為納粹德軍在法國巡遊。(Wikimedia Commons)

但是,人類似乎還來不及對這場被稱作「文明的湮滅」的血腥大戰認真總結汲取教訓,13年後,日本軍國主義軍事入侵中國東北,再過8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歐洲大陸戰火重燃,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2年後太平洋戰爭爆發。

俄烏戰爭持續  美國火上添油

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俄烏衝突進入第3個月,數以百萬烏克蘭人家破人亡,戰事陷入膠着,談判陷入僵局,局勢發展愈來愈令人不安,上周美國召集40國高官到德國開會,商討向基輔提供更多武器軍備,支援烏克蘭抵抗俄羅斯。

繼國務卿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汀之後,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日前突然到訪基輔,為澤連斯基打氣。美國擺明不希望俄烏戰爭短期內結束,一再火上添油,破壞兩國停戰談判。英國積極追隨美國推波助瀾,假若美英為了達到拖垮普京的目的,採取更加強硬甚至冒險行動,戰事就隨時可能失控。

莫斯科很清楚,俄羅斯在這場戰爭的對手遠不止一個烏克蘭,外長拉夫羅夫日前公開警告,不要低估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和核戰爭的危險,而普京早就下令俄羅斯核武器處於戒備狀態。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日前突然到訪基輔,為澤連斯基打氣。(亞新社)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日前突然到訪基輔,為澤連斯基打氣。(亞新社)

中國是實現和平的重要力量

和一戰、二戰最大不同的是,今日之中國不再是受欺侮、被侵略的弱國,而是在全球舉足輕重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大國。俄烏爆發衝突,中國的利益無可避免遭受損失,但中國秉承「以和為貴」的傳統,積極勸和促談,保留較大的政治迴旋空間。

北京運籌帷幄,展示大國外交的東方智慧,成為推動俄烏停戰實現和平的重要國際力量。相比之下,美國和北約的種種作為,企圖利用這場戰爭謀取地緣政治利益,顯得非常自私、卑鄙和短視,也許,這些西方政客,就像克里斯托弗筆下的「夢遊者」。

克里斯托弗在《夢遊者》的結語中寫道:「有一件事情是清楚的,與後來一戰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相比,1914年危機期間政客們爾虞我詐所得到的任何所謂權益都是微不足道的。」但願人類記取歷史教訓,不再重覆過去的戰爭災難,一旦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地球人將無處可逃。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郭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