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俄羅斯到底成不成功?

在打壓俄羅斯角度而言,美國的制裁可以説是收到效果,但和預期有極大距離。在一眾西方國家不斷加碼的制裁之下,雖然俄羅斯油氣的出口總量有所下降,但收益於價格飆升,向歐盟出售化石燃料的收入卻翻了一番。

由於烏克蘭戰爭,寶馬和奧迪暫停了通過東歐班列從德國運輸汽車到中國。去年,寶馬向中國客戶交付的84萬6237輛汽車中,大部分是在其位於瀋陽的合資工廠生產的,但從歐洲進口的仍然有15萬至20萬輛。原來估計每年有16000輛通過火車,經過絲綢之路和西伯利亞鐵路運往中國西部省份。

儘管目前俄烏戰爭期間,歐洲至中國的服務數量和水平保持不變,每周約60班列車,但是東行的預訂量已經下降了20%至30%。由於當前的地緣政治形勢,可能擔心貨物丟失、被沒收和缺乏保險,寶馬和大眾集團旗下奧迪品牌也證實,已經停止採用路經俄羅斯的鐵路運輸,以確保規劃和供應安全。

美歐同盟制裁  歐洲麻煩更大

現實中,因為俄烏衝突引起的歐美同盟大舉制裁俄羅斯,比起原來是頭號對象的俄羅斯,似乎對歐洲引起更大的麻煩。或許,美國煽動俄烏戰爭的主要攻擊目標,原來就是歐洲,美國要歐洲難免、俄羅斯難受、中國麻煩,但不想也不敢趕狗入窮巷,畢竟對手是核武器大國,就算俄不選擇使用核武器,只要效法美國在歐洲布置核彈的方法,和古巴、伊朗來個「核共享」,也足以令世界大亂。

然而,就經濟和金融層面,美國、歐盟和日本對俄羅斯中央銀行實施的制裁,這個極端的步驟被稱為長毛象式制裁 (mammoth sanctions)──可視為經濟制裁手段的「核選項」──需要西方金融權力中心之間的特殊協調。在24小時內,俄羅斯中央銀行失去了3380億美元的資金,估計佔其6430億美元儲備金的60%。嚴厲的制裁條款也迫使數百家西方公司離開了俄羅斯,其中包括支付系統提供商、零售商和能源投資者。俄羅斯盧布備受重壓下,俄羅斯經濟行將崩潰,美國總統拜登更強調要讓俄羅斯盧布「變成廢紙」。

作者質疑美國煽動俄烏戰爭的主要攻擊目標可能是歐洲,「要歐洲難免、俄羅斯難受、中國麻煩」。(亞新社)
作者質疑美國煽動俄烏戰爭的主要攻擊目標可能是歐洲,「要歐洲難免、俄羅斯難受、中國麻煩」。(亞新社)

俄國「能征善戰」 盧布「收復失地」

然而「克里米亞事件」後,俄羅斯在過去8年,已經承受無數制裁行動,可謂「能征善戰」,衝突爆發後的幾天內,西方國家的制裁令俄羅斯盧布兌美元匯率,暴跌至創紀錄的121.5盧布兌1美元,一度被視為「俄羅斯金融被孤立」。在這一場一場制裁與反制裁的「金融戰」中,俄羅斯也是早有準備。

俄國是一個大國,有天然氣、有油、有煤炭、有糧食,可以作為國際支付的手段,甚至還嫌不夠,早已大舉出售手上的美元資產,還轉成2300噸的黃金的戰略儲備。戰事開始就果斷大幅加息,直接提高至20%。這些前期工作,隨着3月31日俄羅斯祭出的殺手鐧──「盧布結算令」,即是所有發起制裁俄羅斯的「不友善國家」,都必須採用盧布來結算俄羅斯的交易。儘管俄羅斯政府受到了西方國家廣泛的制裁,但只要對方繼續大量消耗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這些制裁措施就基本「形同虛設」。

在這一場一場制裁與反制裁的「金融戰」中,俄羅斯盧布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變化。然而,曾被拜登嘲笑將會「一文不值」的俄羅斯盧布,如今卻已迅速「收復失地」,在西方國家不斷加碼制裁之際,一路反彈至高於衝突爆發前的水平。到結算令後一星期,盧布兌美元匯率首次上升至73。在假期前,盧布兌美元匯價更上升至71.35,兌歐元更造出76,回到去年中水平,同時也兩度調整利率,4月初由20%降低至17%,最近再降至14%。

幫助普京對抗西方制裁大棒的,正是俄羅斯央行行長埃爾韋拉·納比烏琳娜。她不僅打破了美西方想讓俄羅斯金融體系崩潰的「毒咒」,還讓盧布一路反彈;同一時間,俄國在金融市場上的內外輿論的引導十分到位,俄國內部老百姓安定、沒有出現擠兌和搶購;外部輿論引導和盟友,特別是有金融聯繫和貿易關係的盟友,保持了戰略穩定。納比烏琳娜讓西方政客再次見識了自己的能力,或稱果斷。

然而,納比烏琳娜為何能靈活應對西方的金融招數?作為普京經濟政策智囊團的重要一員,她親身經歷了從前蘇聯到俄羅斯的全面自由開放經濟的全部過程。無論是她的丈夫庫茲米諾夫、或是她在工作期間的上司:包括1991年起擔任俄羅斯工業家與企業家聯盟經濟政策局局長的亞辛,以及1999年起擔任俄羅斯聯邦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的格列夫。

這些人物都曾經被視為最激進的市場經濟和自由主義代表。或許,這最能反映什麼叫知己知彼。果斷地推行盧布結算,穩定匯價之餘,同時也不會一成不變,畢竟俄羅斯在金融市場上居於劣勢,作為貸款方必須重視關鍵底線,所以油氣採用盧布,但卻繼續使用外匯支付債券利息。

納比烏琳娜作為普京經濟政策智囊團的重要一員,經歷過從前蘇聯到俄羅斯的全面自由開放經濟的過程,故能靈活應對西方的金融招數。(Shutterstock)
納比烏琳娜作為普京經濟政策智囊團的重要一員,經歷過從前蘇聯到俄羅斯的全面自由開放經濟的過程,故能靈活應對西方的金融招數。(Shutterstock)

售歐盟化石燃料  俄羅斯收入倍增

從為打壓俄羅斯角度而言,美國的制裁可以説是收到效果,但和預期有極大距離。在一眾西方國家不斷加碼的制裁之下,雖然俄羅斯油氣的出口總量有所下降,但收益於價格飆升,向歐盟出售化石燃料的收入卻翻了一番。俄羅斯賺得更多了。

根據能源和清潔空氣研究中心對航運和貨物的分析,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在3月和4月裏從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出口中獲得約620億歐元收入,其中440億歐元來自歐盟。歐盟之前一年總共從俄羅斯入口約1400億歐元的化石燃料,平均一個月120億歐元。相比之下,過去兩個月歐盟向俄羅斯購買化石燃料的支出增加接近一倍。

除此之外,對其他國家的出口數額,儘管有着掛鈎定價,同樣增加超過五成,至於這些油氣的真正目的地,也惹人遐想!

倘中國被迫參戰  戰場必須在美國

那美國如果相同方式制裁中國又如何?中國應該如何應對這種不對等的制裁?甚至可能出現的軍事衝突?可以肯定中美雙方都會很受傷,遠比美俄互相制裁更為嚴重,甚至到達社會,特別是平民百姓,不能承受的苦痛。

雖然表面上中國更具承受力,但從政治角度就完全不同,防疫一事可以充分説明。美國在疫情中導致過百萬人死亡──過去百年戰爭加起來都不曾造成的災劫,如果發生在中國,尤其是國際輿論的攻擊,從早期武漢到現在上海抗疫時的批評,就不難發現很有可能出現動搖國本和政權的政變;但在美國,除了零星的社會抗爭外,並沒有掀起實質針對政府失誤的風浪。所以,美國政權從不需要憂慮平民百姓的損害甚至死亡。

美國在互聯網時代要控制言論,或者説在分裂人群上,其實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有效。(亞新社)
美國在互聯網時代要控制言論,或者説在分裂人群上,其實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有效。(亞新社)

當中關鍵原因,自然出於政權對媒體和網絡的意識形態控制,直接變成自我審查,又或將責任推卸成全不相關的排外情緒,媒體對疫情的描述和社會對政策失誤的反應,完全沒有真實地反映出來。美國在互聯網時代要控制言論,或者説在分裂人群上,其實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有效。從國際社會對俄烏衝突的態度,可以説進一步確認了這種狀況。

再加上最少在10年內,中美雙方實力是有差距的,在傳媒控制和網絡入侵能力上差距更大,所以更明確地說,在破壞力方面中美有巨大差距的,所以雙方在武力上不對等的。

如果中國一旦被美國迫上戰場,又或遭受能滅頂的制裁時,絕對不能心存僥倖,中國的對手也不是周邊國家,必須果斷地對美國進行核打擊。唯一能令美國政權珍惜和平的方法,就是把巨大的戰場置於美國的土地上,中國人講「止戈為武」、要維護中國難得的和平和穏定局面,就要讓美國政權對中國會如何使用武力這方面的態度有充分認知。

霍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