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李家超首次以政務司司長的身份會見傳媒時表示,他的例子證明「香港有機會給予所有人,只要努力和自強不息,理想就可以達到」。這是英才制(meritocracy)的核心信念,認為一個人有多能幹,就有多大向上爬的機會和空間。英才制的贏家視他們的勝利為自己的努力成果,與運氣無關。一如500年前的清教徒相信,他們得到救贖,是因為他們的勤奮、禁慾和循規蹈矩,與上帝的恩典無關。
唯一參選人地位是中央恩賜
不足一年後的今天,李家超成為北京「唯一支持」的特首參選人。這是他努力的成果,抑或是中央政府賜予的「恩典」?64年前,社會學家楊格(Michael Young)在《英才制的崛起》(The Rise of Meritocracy)一書指出,英才制最大的問題不是名不副實,而是令制度下的成功者自以為有德有能而變得自高自大,而制度下的失敗者則自以為無德無能而自慚形穢。是故,英才制是對所謂失敗者或未能成功者特別殘忍的制度,連他們僅有的自尊也要拿走。
這是有嚴重政治後果的。哈佛大學教授、新書《英才的暴政》(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作者沈岱爾(Michael Sandel)認為,英才的傲慢(meritocratic hubris)是全球民粹民族主義(populist nationalism)興盛和特朗普一類蠱惑人心政客冒起的主因。
打個宗教比喻,李家超很努力,在擔任政務司司長期間也算有所表現;但可以肯定,他的「救贖」(salvation)完全承蒙北京的「恩典」(grace)。也許這正是關鍵:北京想一個常懷感激之心的人做特首,因為「反修例之亂」後,對北京忠心、有效執行北京指令,已成香港從政者的最大政治美德。
特首選舉變成反高潮事件
在行政主導的香港,特首選舉本應是關乎全民利益的政界頭等大事;如今卻變成不似預期的反高潮事件(non-event)。只有一個得到北京祝福、言詞乏味、面無表情的參選人,結果毫無懸念,參選人還未動筆寫政綱,選委和各界就爭相表態支持。可以肯定,《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一類西方傳媒會抓住這個機會大肆抨擊,但北京似乎已經「無法在乎得更少了」。
至於本地傳媒,在報道特首選舉這宗全年最大政治新聞的過程中明顯迷失了方向,對「真正的新聞性」(the real story)何在無法辨識。真正的新聞性不在於李家超的選舉工程、他如何組織管治班子或得到多少支持;而是「我們是怎麼來到這裏的」(How did we get here)?一個在這樣情況下選出來的特首是否香港人應得?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香港人應該如何自處?
「尊貴謊言」(noble lie)是柏拉圖提出的概念,指某些不確但廣泛流傳的想法或信念能促進社會和諧,讓信以為真的人甘心接受社會的不公不義。美國人相信的「美國夢」(American dream)和「美國例外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香港人相信的「獅子山精神」,都屬這類「尊貴謊言」。要令「港人治港」和「香港高度自治」不淪為尊貴謊言,香港必須贏回北京的信任。這才是新任特首的最大任務。
原刊於《亞洲週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