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抗疫心理健康小貼士 獲得幸福感的十項建議

由停課到社交距離措施,疫情防控措施加劇了人們的孤獨感,增加了抑鬱和焦慮徵狀在人群中出現的機會。香港大學提出10項管理和加強心理健康的幸福小貼士。

過去兩年因為疫情關係,致使中、小學生長期停課,打工仔面對職場上各種替代工作安排,甚至面臨無薪假、失業等負面困擾,對許多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響。香港大學(港大)研究指出,日常生活節奏紊亂是造成各種心理困擾的重要因素,與焦慮和抑鬱的發生息息相關。

港大心理學系李湄珍教授 、李嘉誠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曹蘊怡醫生與葉柏強醫生,與教育大學心理學系侯維佳博士和其他合作夥伴,在過去兩年進行了一系列調查研究,探討疫情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社會關係造成的負面影響和危害。

日常生活節奏紊亂增加焦慮和抑鬱發病率

研究團隊調查結果顯示,無論疫情輕微或嚴重,香港市民焦慮和抑鬱症狀都處於較高水平,焦慮症狀的可能發病率分別為14.9%和14%,抑鬱症狀的可能發病率則分別為19.6%和15.3%,顯示焦慮和抑鬱的發病率增加與日常生活節奏紊亂有正向的關係。

在疫情流行的不同階段,日常生活節奏受到干擾的人群,心理健康負擔較重,其中以經濟壓力較高、教育水平較低、單親家庭家長及生活上較為孤獨的長者等族群,較易觸發焦慮或抑鬱症狀。顯示社會經濟地位與心理健康有直接關連。

例如,對低資產(儲蓄低、沒有房產)家庭來說,學生停課在家,由於在學校可獲得免費或廉宜膳食的減少,會增加家庭的膳食開支,因此疫情下的經濟壓力便會造成低資產家庭的心理健康帶來額外負擔。

研究同時發現,在社交距離等抗疫措施下,香港成年人抑鬱徵狀與孤獨感呈正關連。容易陷入不斷反覆沉溺於消極思想導致抑鬱的反芻式思考,不僅在感到孤獨時會加劇,並且與65歲以上老年人的抑鬱徵狀有密切關係。

在種種防疫限制下,更需注意65歲以上長者的心理健康。(Shutterstock)
在種種防疫限制下,更需注意65歲以上長者的心理健康。(Shutterstock)

研究發現,良好的抗逆力和日常生活節奏穩定,將有效降低焦慮發生的機會率。因此,培養個人抗逆力,包括對自己的應變能力以及走出困境的復原力的信心,以及維持有規律的日常生活,對促進心理健康至為重要。

停課對兒童及家長均造成心理健康影響

另一方面,雖然停課是應對疫情的有效手段,但社交隔離措施也給兒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響。研究顯示,在疫情期間,兒童及父母均有較大風險出現與壓力相關(包括情緒和行為)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單親家庭的父或母感受到的壓力,明顯高於雙親家庭。

研究結果顯示,家庭成員之間若能共同承擔照顧責任,對於在疫情期間保護家庭免受壓力有關鍵作用。另一項研究報告也指出,在疫情停課期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受到不當對待的風險亦增加,而患有精神障礙的兒童所面對的風險更高。因此,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及其家庭更需要綜合健康、社會福利和教育等各方面的支援。

曹蘊怡團隊於2020年發表的研究還顯示,生活常規被打亂,例如睡眠時間不規律、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等,均會增加成人和學童出現社交心理問題的機會。侯維佳團隊於2021 年發表的研究報告則顯示,無論在疫情開始還是疫情發展的過程中,焦慮和抑鬱增加與常規生活節奏紊亂有顯著關連。

具體來說便是不管疫情爆發有多嚴重或政府防控力度有多強,那些主要日常生活受到中至高度打亂的人士,例如睡眠和健康飲食,以及社交和休閒活動常規等,有較大機會出現情緒或壓力問題徵狀。

做好親子良性互動,有助減低孩子社交心理問題和父母的壓力。(Shutterstock)
做好親子良性互動,有助減低孩子社交心理問題和父母的壓力。(Shutterstock)

獲得心理健康及整體幸福感的10點建議

因此,依據上述連串研究結果,研究團隊為促進兒童、年輕人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及整體幸福感,提出以下10點建議:
1. 保持規律作息,關注健康飲食,經常運動。
2. 建立積極的心態,自我反思、多感恩和對他人表達善意,均有助建立心理抗逆力和面對困難的信心。
3. 建立互助的社交關係。
4. 時刻記著,目前的局限都只是短暫的,不是常態。
5. 安排執行事務的次序,做好目標設定和時間管理。
6. 避免將自己的成就與他人比較,多發掘生活中令自己快樂的小事。
7. 加強家庭凝聚力,編排作息、工作和玩耍的時間,生活要有規劃和期望。
8. 做好親子良性互動,有助減低孩子社交心理問題和父母的壓力。
9. 避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並保持良好的睡眠,有助改善兒童的行為和社會情感發展。
10. 接種新冠疫苗,保護兒童和您的家人。

毫無疑問,新冠疫情在過去兩年給人們帶來了難以想像的不便。抗疫措施雖然有效遏制病毒蔓延,但同時也對社會構成障礙,為人們的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由停課到社交設限,疫情把人們的活動限制在自己家裏。這些禁制措施加劇了人們的孤獨感,增加抑鬱和焦慮徵狀在人群中出現的機會。大家必須守望相助,學會保護心理健康,提升抗逆力。儘管疫情將於何時結束仍是未知之數,仍然可以做很多事情來管理和加強心理健康。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