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與公屋

解決疫情,香港才可全面開始復原,並尋求發展。解決基層住房問題,可以根本解決社會最大的矛盾和分歧,有利社會和諧,消除政治危機。

無論誰出任下屆特首,都需要解決兩大問題。香港回歸25年,積累的問題與矛盾眾多,要解決的千頭萬緒,不可能全面鋪開推進,戰略性的做法是針對兩大關鍵問題,先行全力處理。這兩大關鍵問題為防疫治疫與公屋問題。

完善防疫體系  防範下波疫情

7月1日新冠疫情或可平復,但動態清零不易。海外疫情反覆,外防輸入困難,即如上海亦有失守之嫌,而病毒變異迅速,香港還要防範下一波的可能性。因而新一屆政府要完善防疫治疫體系,把現有體系政策整頓,以便在內地支援撤退後,本地可應付新一波疫情可能的挑戰。

與此同時,怎樣開放還是大問題,與內地通關並不排除對外開放。內地動態清零,香港不能有太大的差別,與內地通用共同的健康碼可能是必要的選擇,未必在香港替代「安心出行」,可往內地的港人必要有內地通行的健康碼,作為通關的基本條件。

對海外開放是一大難題,因與動態清零相矛盾,新政府可取捨的是動態的程度,怎樣逐步分國別開放,而不是完全開放。新加坡經驗不可學,上海不用學,深圳學不了,考驗新政府的智慧與能力。

保障公屋供應  改善內部矛盾

另一關鍵問題是公屋問題,這是回歸以來最大的政治、社會、經濟問題,不盡快解決,香港內部社會矛盾、基層貧窮與生計問題難以改善。特別是今後國際形勢可能大變,前景不明,香港的情況並不樂觀。即使疫病清除,各方面恢復需時,面對滯脹的風險,穩定基層生活更顯迫切,也以此使社會經濟復原有穩健的基礎。

公屋的作用,一是減低基層的住房支出,代表實質的收入回升,可以抑制通脹對工資上升和消費減弱的壓力;二是減少對私營住房的需求,抑壓房價,減低社會各方面成本;三是與基建投資一起可刺激需求、增加就業、提升社會效率。

解決疫情,香港才可全面開始復原,並尋求發展。解決基層住房問題,可以根本解決社會最大的矛盾和分歧,有利社會和諧,消除政治危機。

大多數人安居樂業,社會經濟才可以在穩定中有所發展,發揮大多數的勤勞才智,讓基層下一代可以像香港上幾代那樣從公屋基層社會奮發起來,帶來個人與社會的進步。新政府的公屋政策不可能即時建造大量公屋,但至少政策落實,認真執行,社會大眾便可有所期望,穩定民心。

改善競爭力不能只看企業的利潤率,忽視對大多數人的投資。

原刊於《東方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