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13:19:0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家長與學校的磨合

以前的孩子,的確可能受到教師不合理對待,受了屈辱未能平反。反之,現今也有家長的申訴,是不合理的。子女犯了錯誤,仍要千方百計維護,掩飾過錯。究竟應該採取什麼態度、怎樣做才能找到平衡點呢?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主流是儒家思想。尊師尊重深入中國人心,當然對教師的教學及品德要求亦頗高。這或許是東方文化的特點:社會尊重教師,教師地位祟高,家長會用不同方法禮待教師;絕大部分家長都服從學校及教師的要求,在家中教導子女,亦全面配合。
 

家校合作可破可立

 
筆者1987年到英國深造教育,得知當時的英國,流行家長參與學校的事務及行政,成立家長教師委員會是家常便飯。這對成長於中國人社會及主修主中國文學的我產生很大衝擊,感到極之新奇;後來認識更廣闊的世界文化及教育制度,就得知這是必然走勢,更符合教育理念。
 
今天差不多所有學校都有家長教師會,全面鼓勵家校合作,民主氣氛已直接引起教育界各種變化,如落實校本管理,校董會包括舊生代表、非教育界別的專業人士、教師代表及家長等。事實上香港已有很多極成功之家校合作事例,雙方在日常合作可能產生的問題,也值得大家關注。這方面運作成功,就成為教育的助力,否則便會形成阻力!
 

監察教師 同時保留教師尊嚴

 
家校能否合作,可見於生活細節。最令人擔心的,是家長在子女面前高談闊論教師不是。假若是中學生,亦無可厚非,因為他們心智已經成熟,有判斷能力;假若他們在唸幼稚園,理解力未必完整,家長這種習慣,會不知不覺削弱教師在學校指導子女的公信力,當他們升讀小學後,未能養成尊師重道的習慣,可想而知。
 
事實上,教師的專業水平或行為操守需要監察。聖人都會犯錯,更何況一般教師!為保證學校提供優質教育,家長可以持續發揮監察作用,留意教育的漏洞。若教師堅守以往觀念,認為教師權威至高無上,肯定會很難適應。現今教師的心態需要調整,接受監察才是教育之福。
 
要監察教師,又要保留教師尊嚴,就如兩夫妻要處理婚姻問題,都應該避免在子女面前爭吵,目的是維護對方在子女的尊嚴。當子女反映教師的不是,或家長懷疑教師犯錯,均應該查究問題根源,第一時間向教師或校方了解來龍去脈,然後與其他家長搜集資料。大致看清楚情況,才可直接與子女探討問題!
 

家校合作 而非袒護子女

 
另一方面,遇到教師反映子女在學校有學習或行為問題,家長也應態度冷靜。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發現學生有偏離常模的行為,或影響他們學習或成長的事項。當教師向家長交代,家長可能感到家教水平受到挑戰,未必認同學校的觀點。然而家長可以想想,教師為何針對自己子女?須知教師可以提供另一角度,讓自己了解子女的發展。家長與教師應該合力分析問題根源,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當子女被記缺點或大過,現代家長會花盡所有時間資源,為子女洗脫罪名,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家長的出發點,是為了子女未來發展,不希望污點影響他們升學,值得欣賞。然而若家長未能與學校配合,子女守規的意識能否加強呢?避免責罰的後果,是家長絕不想要的。
 
鐘擺走向兩個極端。以前的孩子,的確可能受到教師不合理對待,受了屈辱未能平反。反之,現今也有家長的申訴,是不合理的。子女犯了錯誤,仍要千方百計維護,掩飾過錯。究竟應該採取什麼態度、怎樣做才能找到平衡點呢?
 
中國文化制度可能有問題,亟待改善。現在家長也嚮往西方教育,給予子女較大的成長空間或自由度。究竟西方教育有沒有問題呢?大家看看校園槍撃案或他們的經濟狀況,便可反思他們可能的盲點!
 
家長要反思自己有沒有法治精神,絕不應未經詳細調查,便認定問題的因由、斷定責任誰屬。家長應尊重學校的教育準則,例如小學家長,即使想為子女爭取自備午餐,事實上每個人亦有不同口味,但帶備食物,可能就會減少適應群體生活的機會。在學校,應該有另一種鍛鍊吧!
 
學校始終是群體生活,着重大我紀律,假若家長期望子女有個人特色,在家中容許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模式,發展小我個性,絕對可以接受。然而,若家長要求學校採取自己的個人準則和做法,可能會失去平衡孩子心理發展的教育。家長必須三思!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