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內地、見縫插針的日子裏,在不同的場合做了多場分享,內容不盡相同,但主題都相似。在這期間,俄烏戰爭爆發、中概股狂瀉、Omicron病毒蔓延、經濟困境四處可見。特別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動,衝擊了冷戰結束後的全球格局,影響了中美未來的對抗與競爭關係,而全球兩種不同制度之間的對立就愈發明顯。
中國與美國在未來50年的關係如今也已完全定局,如果說自尼克遜訪問中國之後的50年以來的中美關係是從對抗走向緩和,但主線是合作中有競爭,而未來的50年則是在競爭中努力尋找有限合作的可能。
半個世紀前的分水嶺
1972年2月,也就是50年前的2月,美國總統尼克遜來到了中國,雙方簽署了《上海公報》,這開啟了中國後來的改革開放之路。沒有《上海公報》,就沒有後來的中美建交、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中國這50年的發展跟那一次歷史性的會晤有重大關係。
毛澤東、周恩來這一輩領導人生前這一重大的舉動,改變了世界的格局,開啟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奠定了今天發展的局面。當然,沒有鄧小平就沒有今天的改革開放,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毛澤東和周恩來當時的歷史性決策,也可能沒有後面的改革開放,或者至少會延緩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
如果說過去的50年裏,中美關係的發展以及中國的改革開放為我們今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那麼未來的50年會是什麼樣子?
50年、40年前的人們,甚至20、30年前出生的人們可能都想像不到,今天我們可以在中國各地看到這麼多高樓大廈,可以開着奔馳,坐上高鐵,中國人還可以到全球各地旅行。
但現在到了一個歷史的新拐點,所以我想先給大家一個結論:我認為,未來50年,中國所面對的全球環境,不管是政治、經濟環境,還是科技發展環境,將會非常不同;未來50年,基本上是中美競爭對立的50年。如何在中美競爭對立的50年,繼續尋求中國的發展之路,這要有相當大的智慧。俄烏戰爭的發生,不僅沒有使中美關係變得簡單,反而使其更加複雜。
美國的戰略,毫無疑義是希望繼續維持其超級大國的霸主地位,絕對不會允許也不喜歡看到老二超過它。老二面對的情況則是,如何在老大的打壓之下,仍然能夠找到更好的發展之路。
美國對華戰略一:精準脫鉤
拜登總統上台到現在已經有一年多時間了,他的中國政策基本上與特朗普沒有根本不同,原因不是拜登不想改善中美關係,而是美國目前的民意不允許他改善跟中國的關係。在美國這樣的國家,一個政治家或者政客,因為有選舉制度,如果跟民意相悖,那麼他就很難獲得選舉的勝利。
今天美國的民意對中國比較敵意,這基本上是一種趨勢。這跟20年前甚至10年前的中美關係,已經有了本質的區別。中國人對美國人的觀感也發生了變化,但不像美國那樣,民意對政策的影響力沒有那麼大。
所以美國想跟中國進行精準的脫鈎。自從2018年中美關係惡化,特別是2019年的貿易戰後,美國人也意識到脫鈎不容易,因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製造業中心,全球最重要的供應鏈中心。在不能完全脫鈎的情況下怎麼辦?那就要盡量選擇對美國影響小的領域進行脫鈎。
美國通貨膨脹率愈來愈高,接近7%了,這給美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當然美國通貨膨脹有各種各樣的因素,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疫情,大宗貨物運到美國難以卸貨。在座如果有做全球貿易的一定知道,現在前往美國的集裝箱價格比過去貴了5、6倍,甚至5、6倍的價錢都訂不到。
即使如此,美國也覺得必須在某些領域跟我們脫鈎,大家也看到了美國對中國企業的打壓力度愈來愈大。舉一個例子,被列入所謂受到出口管制和制裁的實體名單的中國企業已經達到80多家,甚至騰訊和阿里巴巴這樣的知名企業都被列入了惡名市場名單,這對中國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儘管美國商界也呼籲拜登政府取消對中國的關稅,但拜登政府3月做出的最新決定,並沒有滿足美國商界和消費者的願望,豁免關稅的貨品只是佔被徵收關稅的貨物非常小的比例。
精準脫鈎,並非是要跟中國完完全全脫鈎,因為美國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只能選擇在某個領域裏面進行脫鈎。問題是全球各國在兩年多的疫情後都開始開放了,美國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前將供應鏈移出中國的步伐就會加快。當愈來愈多美國消費者需要的產品不再需要靠中國,而是靠越南、印度來生產時,精準脫鉤的負面影響就會愈來愈大。
一球兩制:美國的三大制華策略 2-1
原刊於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微信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