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1月27日被問到「動態清零」和「清零」的分別時,說:「我唔係始作俑者,所以如果你要『動態』二字很權威性的定義,對唔住,我解唔到。」如果說政府抗疫的目標是動態清零,領軍的特首卻說這個目標「解唔到」,不是很奇怪嗎?
「解唔到」是否就等於「做唔到」?繼特首「解唔到」動態清零之後,官方新華社在2月6日發表文章,指動態清零最適合香港,《人民日報》也在2月7日發表評論,指當前香港抗擊疫情處於關鍵時刻,「有人歪曲『動態清零』含義,質疑特區政府的防疫抗疫舉措,不負責任地提出香港應放棄『動態清零』,實行所謂『與病毒共存』的『躺平』策略」。
稱港府無動態清零 言過其實
官媒接連發文,予人要監督特區政府不得「走歪路」,必須與內地一樣堅守動態清零,拒絕西方國家倡導的「與病毒共存」策略之感。特首言論和官媒文章一先一後,令政圈萌生對當前政局的猜測,是否有人要為第5波疫情大爆發問責?
問責是一回事,但硬說政府沒有落實動態清零,而且是故意放軟手腳、陽奉陰違而造成今日局面,我覺得是言過其實,把抗疫工作過度「政治化」了。
回顧過去幾波疫情,每次當感染個案上升、情况趨於嚴峻之際,就會有人批評政府抗拒內地援助、不仿傚內地推全民強檢等等;這次更進一步,有評論說香港統治精英內心深處認為「作為高等華人,要率先引入西方的高等模式」,「比照西方進行『躺平』──用疫苗+自然感染,最終實現與病毒的群體免疫『共存』。只要效仿美國、英國,採取『躺平』策略……很快就可以和西方通關了、循環了」。
也有評論把矛頭直指「AO(政務主任)黨」,說他們並未真心實意,按照動態清零的原則和機制嚴格執行,而是敷衍了事、無心無力,最終令疫情攻破防線;而政務官背後有着西方「與病毒共存」的強大參照,是所謂西方民主世界的防疫模式和標準。
這些評論,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內地背景的人士。當泛民仍然活躍於本地政圈時,對於泛民批評特區政府和內地的政策,內地媒體經常都會說,是有人故意把問題「政治化」;現在批評政府抗疫不力,同樣出現這種上綱上線的言論!
事實上,很多社會問題和政策失誤,可能是執行出錯、規劃不足、欠缺經驗等等,這些失誤都要追究,政府內必須有人負責;但是,把失誤歸咎於政治陰謀、戀殖情結等似是而非的「分析」,往往只會把問題複雜化,看似很有「深度」,但對解決問題並無幫助。
千條萬條,AO的守則主要是一條,就是唯上──看上頭意思辦。而今時今日的香港,AO的上頭是特首,還有特首之上的中央政府。內地要堅持動態清零、堅拒西方的與病毒共存,這都見諸內地和香港的「愛國愛港」媒體評論,路人皆見,AO豈會不知。
即使駐港的外國領事和商會多次提出,香港若繼續動態清零,將會與外國斷絕來往,外資會撤出香港……然而,特區政府始終沒有正面回應,「對外聯繫」由始至終都以跟內地通關為首要任務;要跟內地通關,就必須跟隨內地「動態清零」,別無其他選擇。這個問題上,我看不見特區政府和建制陣營內有誰是公開的「與病毒共存派」!
「動態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是當前全球抗疫的兩條路線之爭,非常「政治化」。很明顯,西方陣營是以此挑戰中國抗疫模式,以至中國政策的價值觀,包括對民眾自由的控制、嚴厲的監控措施等等。中國的回應是:政府首要工作是保護人民的健康和安全,不會逃避責任、撒手不管。
內地專家對動態清零的解釋很清楚,行政長官不妨叫下屬為她找答案。2021年12月12日《光明日報》報道「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針對疫情防控社會關注答疑解惑」,引述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的解釋,動態清零的內涵主要包括三大重點:
(1)及時主動發現傳染源;
(2)一旦發現病例,快速採取公共衛生和社會的干預措施;
(3)主要運用中西醫結合等方法,有效救治患者,防止輕症轉重症,減少重症和死亡病例。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特區政府基本上都是循此三路應對,沒有「脫軌」。批評政府不執行「動態清零」的人,可否舉出例證,到底香港沒有做上面哪一項?
港缺長遠防疫策略 最令人失望
當然,有做不一定等於可以做好,5波疫情,每一次政府都在某些環節失守,造成大量個案爆發;但這是規劃不周、執行力差,不是違反了動態清零。
去年11月,港澳辦曾發出新聞稿,讚揚香港的疫情防控工作,「在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疫情防控取得了積極成效,實現了動態『清零』的目標」;兩地防疫專家並再次舉行會議,雙方「正相向而行,兩地恢復『通關』的工作正有序推進」。
當時香港不但在動態清零上受到表揚,內地與香港更積極商討準備通關。抗疫有成績時,沒有人質疑過香港執行動態清零的「誠意」,現在染疫個案大幅上升時,就說香港不遵守動態清零,如此結論,很難令人信服。
香港防疫工作最令人失望的,是沒有一套長遠策略,左搖右擺,到出現危機時就手忙腳亂。很明顯,香港不管是為了通關,還是跟外國恢復往來,長遠計必須大幅提高疫苗注射率,這是政府能力範圍內可以做、而且做了之後有助提高整體抗疫能力的事,但注射率進展緩慢;其他諸如「疫苗護照」等措施,也一度長期議而不決;此外,有建議以物質誘因「鼓勵」年長人士接種疫苗,政府有足夠財政儲備,為何不做?
應對危機就更不堪。每次疫情大爆發時,香港在打針及檢測等方面的人手、隔離設施等,都會嚴重不足,應付不了突如其來急增的染疾個案。很明顯,這是後備應急資源不足,但政府一直都沒有想辦法應付;方法例如建立一支後備隊伍(志願工作者,接受短期培訓),有需要時就加入幫助,就如全民皆兵,這些都是可以做、應該做的。新任立法會議員更應該發揮他們的網絡資源,動員民眾參與「後備役」,這總比不斷斥責、有事就要求內地施援要積極得多。
近期染疫個案急增,有專家建議封城,但政府似乎拿揑不定,一直沒有提出一個明確說法,結果是過去幾天民眾不停搶購食品和日用品,搞得人心惶惶。
政府態度明確 才能令民眾安心
當年武漢封城,是因為新冠疫情初起,沒有疫苗亦未找出有效治療藥物,唯有以「非治療」方法隔絕病毒;內地也承認,這種堅壁清野的方法代價太大,當時是迫不得已。現在疫苗有了,治療方法都有了,而且Omicron殺傷力較低,一切條件都比以前好,為何今時今日香港反而要封城?
封城對香港是一記重擊,將令社會元氣大傷。老實說,香港沒有條件封城,政府應盡快說明,防疫措施會繼續收緊,但封城不會是其中一個選項。政府態度明確,才能令民眾安心。現在這種「今天唔知明天事」,社會經常處於惶恐狀態、人人怨氣衝天之景况,政府怎能坐視?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