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正在舉行,北約東擴俄烏關係緊張,香港抗疫感染人數節節上升,各國領袖和地方首長不時發表言論。不過,處事手法卻各有不同。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有感而發,近日在《明報》撰文,分析各種領袖特質。
集體主義精神 「蛋散」也出成績
呂大樂指出,有一種領袖能將2加2轉變為8、10或甚至是16、32。這是化學作用,是協同力,令每一名團隊成員,無論職位高低,都願意多走一步,在其位置上做到最好。就算只是一隊「二打六」,也可以交出成績。此乃整體大於個人的總和,是集體主義的精粹。
也有一種領袖將2加2搞得只有3、2,或甚至只得1。他不僅未能將成員的能力好好發揮出來,而且還會打擊積極性,結果是個人的表現大打折扣,而整體就更是大失水準。
有條理暢順運作 扮鎮定倒瀉籮蟹
他指出,有一種領袖面對群眾時氣定神閒、不忙不亂,背後早有準備,辦起事來有條不紊。他不需要大動作,只要還原基本步,便可以暢順運作。
也有一種領袖故作鎮定,強裝一切盡在掌控之中,大家要好好聽他訓示,跟足指示來做;但背後則是「倒瀉籮蟹」、錯漏百出,而且一錯再錯。
他又說,有一種領袖平易近人,對團隊的成員表現出一份信任,令上下齊心,不單止敢於面對挑戰,而且在最前線打拼的過程中,將意見回饋,提升整體的應變能力,不會因循苟且、敷衍了事。
以己為先亂發指令 照本宣科但求無過
也有一種領袖事事以自己為先,以為發出命令便等於將事情辦好,於是指令一個接着一個,結果令前線人員只會按着指標做事,但求無過,不敢擔當,避開難題,害怕負上責任。而因為沒有來自前線的回饋,錯漏不斷重複,同時變得事事後知後覺,到發現出了問題的時候,已經太遲,錯誤層出不窮,日日新鮮。
大家都希望領袖真心聆聽,能容納不同意見,虛心學習,知道事物乃不斷發展,需要不停地改良。
然而,有一種領袖自以為自己充滿信心,而且只要對外表現得很有自信,便可以不理外界批評,繼續自以為是地前行。他以為這就是勇氣,而不明白缺乏自省,才是欠缺自信、勇氣的表現。
當然,有一種領袖做事低調,不裝腔作勢,話一就一,話二就二。
但也有一種領袖喜歡在大眾面前顯得勇敢、英明、果斷,但實際上經常前後矛盾、首尾不呼應。他那一款鐵一般的外表,其實是虛有其表,只供傳媒消費,而在市民大眾眼中缺乏真正的說服力。他口中的自己不會左搖右擺、進退失據,不過在現實中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倒昨日的我。
走入群眾與民互動 不離地自有人襄助
理想的領袖具備感染力,能動員群眾,取得市民的積極回應和支持。
不過,有一種領袖覺得市民大眾都是刁民,刻意製造難題,故意諸多藉口,處處不合作,給他添麻煩。當有人提出疑問時,他覺得這是藉口;有人另有建議時,他也認為這是拉後腿。假設為不合作的市民,結果預言成真,反應不夠積極,客觀效果就是不合作。
我們曾經見過,有一種領袖喜歡走進群眾之中,敢於與市民互動,以百姓的語言跟他們溝通。在群眾之中,他感覺自在。是他掌握市民的語言、了解他們的心情,有效地彼此交流,而不是由他要求民眾去好好學懂怎樣看他的面部表情。他知道力量來自群眾,而不是權位。
現在卻有領袖自覺是領袖,更認為市民大眾應認識彼此的身份,要懂得跟從。他害怕接觸群眾,每次要勉強完成這樣的工作,都透過其身體語言顯示出渾身不自在。
總之,呂大樂認為,具備親和力的領袖,無論其團隊的成員,到社會上各界人士,均願意伸手相助。因此,領袖周邊存在不同形式、性質的社會力,做起事來一呼百應,事半功倍。
不過,有一種領袖卻覺得,如果不是由他個人一力承擔,基本上不會做出什麼成績來。在他眼中,前人均屬「是但」、「求其」之輩,事情只有落到他手裏之後才逆轉過來。他的領導是個人表演,當狀况變得更為困難、惡劣時,他愈想突出其個人領導,一手將敗局扭轉。
在具體操作上,他很用力,以為力度愈大,愈有效果。而當他費盡氣力之際,社會各界人士只會站在一旁,袖手旁觀。他不懂得求助,不過就算願意放下身段,周邊的人也不一定樂意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