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2月份曾隨台灣朋友到南投彬林溪及桃園拉拉山賞蘭,並就途中所見撰寫《蘭遊世界—台灣篇》一文。7月底趁暑假空檔,又到寶島台灣的嘉義阿里山賞蘭,由於沒有識途老馬指點,不敢走進山林上山求索,只在一般步道漫遊,故沒有上之的收穫豐富,但自食其力,自行尋找,有所發現時卻另有一番樂趣。 山中天氣變化很大,早上從嘉義出發,天氣晴朗,中午時更陽光充沛,可惜下午欲上山時卻滂沱大雨,冒雨而行只能近觀前路,無暇看山上的野蘭,故一無所獲,大呼無奈。第二天凌晨三時許上祝山觀看日出,雖然雲層較厚,但仍能見到朝陽的輪廓。回到酒店稍事休息,吃過早餐後已急不及待再次上山觀蘭。甫進入上山步道,迎面而來的竟是台灣一葉蘭生態故事館(圖一),外圍園圃更種有不少的台灣一葉蘭Pleione formosana(圖二、三),雖然不是花期,但不禁令人懷緬二月在南投彬林溪彼此雙看不厭的邂逅(圖四)。 上次考察,共發現7種豆蘭,但由於不是花期,無緣一睹芳容。今次考察只發現鸛冠捲瓣蘭 Bulbophyllum setaceum(圖五、六)及阿里山豆蘭Bulbophyllum pectinatum兩種豆蘭(圖七、八),但前者正正是花期,終於令筆者一嘗宿願,大飽眼福。後者雖然已過花期,並已結出果莢,但勝在族群分布廣泛,數量比上次在南投彬林溪發現的超出很多倍,果然不負阿里山豆蘭的盛名。據筆者觀察,越遠離大路,數量就愈多,唯一相同的是兩種豆蘭也生長在高大的檜木樹榦上,沒有配備長距鏡頭的攝影機,根本就不能確認,亦因如此,相關豆蘭方可以在山上頤養天年,不致被人順手牽羊,帶回家中鬱鬱而終。事關相關豆蘭生長於海拔2200米高的阿里山,一旦被人拿回低地栽種,由氣壓、紫外線及溼度不適應的關係,不出兩年便愈種愈弱,最後一命鳴呼。是次考察亦在高樹上發現白石斛 Den. moniliforme(圖九),惜不在花期,只能觀賞其生態。 第三天,筆者轉戰海拔1450米的奮起湖, 奮起湖並不是湖泊,因該地三面環山,形狀有如畚箕,因此取名「畚箕湖」,後來取諧音「奮起湖」。途中發現的以地生蘭為主,大都不甚起眼,只有一株根節蘭Calanthe幼苗(圖十)較為特別,由於植株太小,又不是花期,故無法辨識是那種根節蘭。由於下午要乘森林小火車返回嘉義,故賞蘭之旅到此為止。 圖片: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林維明《台灣野生蘭:賞蘭大圖鑑(上)(中)(下)》,台北天下遠見,2006年初版
本年2月份曾隨台灣朋友到南投彬林溪及桃園拉拉山賞蘭,並就途中所見撰寫《蘭遊世界—台灣篇》一文。7月底趁暑假空檔,又到寶島台灣的嘉義阿里山賞蘭,由於沒有識途老馬指點,不敢走進山林上山求索,只在一般步道漫遊,故沒有上之的收穫豐富,但自食其力,自行尋找,有所發現時卻另有一番樂趣。
筆者參觀台灣一葉蘭生態故事館。
山中天氣變化很大,早上從嘉義出發,天氣晴朗,中午時更陽光充沛,可惜下午欲上山時卻滂沱大雨,冒雨而行只能近觀前路,無暇看山上的野蘭,故一無所獲,大呼無奈。第二天凌晨三時許上祝山觀看日出,雖然雲層較厚,但仍能見到朝陽的輪廓。回到酒店稍事休息,吃過早餐後已急不及待再次上山觀蘭。甫進入上山步道,迎面而來的竟是台灣一葉蘭生態故事館(圖一),外圍園圃更種有不少的台灣一葉蘭Pleione formosana(圖二、三),雖然不是花期,但不禁令人懷緬二月在南投彬林溪彼此雙看不厭的邂逅(圖四)。
台灣一葉蘭Pleione formosana。
鸛冠捲瓣蘭 Bulbophyllum setaceum。
上次考察,共發現7種豆蘭,但由於不是花期,無緣一睹芳容。今次考察只發現鸛冠捲瓣蘭 Bulbophyllum setaceum(圖五、六)及阿里山豆蘭Bulbophyllum pectinatum兩種豆蘭(圖七、八),但前者正正是花期,終於令筆者一嘗宿願,大飽眼福。後者雖然已過花期,並已結出果莢,但勝在族群分布廣泛,數量比上次在南投彬林溪發現的超出很多倍,果然不負阿里山豆蘭的盛名。據筆者觀察,越遠離大路,數量就愈多,唯一相同的是兩種豆蘭也生長在高大的檜木樹榦上,沒有配備長距鏡頭的攝影機,根本就不能確認,亦因如此,相關豆蘭方可以在山上頤養天年,不致被人順手牽羊,帶回家中鬱鬱而終。事關相關豆蘭生長於海拔2200米高的阿里山,一旦被人拿回低地栽種,由氣壓、紫外線及溼度不適應的關係,不出兩年便愈種愈弱,最後一命鳴呼。是次考察亦在高樹上發現白石斛 Den. moniliforme(圖九),惜不在花期,只能觀賞其生態。
阿里山豆蘭Bulbophyllum pectinatum。
白石斛 Den. moniliforme。 第三天,筆者轉戰海拔1450米的奮起湖, 奮起湖並不是湖泊,因該地三面環山,形狀有如畚箕,因此取名「畚箕湖」,後來取諧音「奮起湖」。途中發現的以地生蘭為主,大都不甚起眼,只有一株根節蘭Calanthe幼苗(圖十)較為特別,由於植株太小,又不是花期,故無法辨識是那種根節蘭。由於下午要乘森林小火車返回嘉義,故賞蘭之旅到此為止。
圖片: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林維明《台灣野生蘭:賞蘭大圖鑑(上)(中)(下)》,台北天下遠見,2006年初版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