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靡)(mɔ55)

由唐朝來華的日本空海和尚基本上抄錄顧野王《玉篇》中的字音與字義而成的《篆隸萬象名義》,當中的「彳部」有「




《詩・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此中「離」與「靡」押韻,在上古音中屬「歌部」(參王力《詩經韻讀》頁188)。
另外,《王風‧兔爰》︰「有兔爰爰,雉離于羅。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逢此百罹。尚寐無吪。」此章「羅」、「為」、「罹」、「吪」為韻 (見《詩經韻讀》頁192)。以上所引兩詩的文字,其所押韻部,上古均屬「歌部」。
無論上古「歌部」當依王力的擬音(ai),還是當依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增訂本]》)的擬音(a),粵音今日讀上古「歌部」字,約有半數仍為「ɔ」,如上引二詩中的「羅」、「吪」二字便是(前者音lɔ11,後者音ŋɔ11)。由此可見,若說與「羅」、「吪」二字上古同在「歌部」的「靡」(

另外,「

而中古上聲字,粵語今日實在亦有讀作陰平(第一聲)的,如「抒」(《廣韻》・上聲・語韻・神呂切,今讀「sy55」)、「芉」(同「咩」。《廣韻》・紙韻・綿婢切,今讀「mɛ55」)、「晚」(《廣韻》・阮韻・無遠切,今讀書音「man13」,而語音可以讀「man55」)等。可見粵音讀中古上聲的「



有種(jɐu13 dzuŋ35)
《新華方言詞典》「有種」條︰「為人有膽量;有骨氣。……揚州︰有種的就上,不要怕!……黎川︰有種箇就徛站起來!……」其實粵語也有「有種」這個詞,如「有種其(嘅)就唔好退縮」就是「有膽量,有骨氣的就不要退縮」的意思。
這樣一個「有種」,來自首先起義反抗暴秦的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那句名言。「有種」本來是「有特定的品種」的意思,後來引伸為有『我是上天命定為……』這樣一種自信的人的意思;而有這種自信就自然是「有膽量」、「有骨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