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報道放負是王道

負面報道較為積極,不似來自新聞供應者的特殊偏好。偏頗,大有可能源自消費者的需求,至於需求從何而來,我就只能憑空猜度了。

最近加密貨幣市場再度風聲鶴唳,各類爆炸性標題和圖片隨即以極高頻率出現於各大傳媒和社交平台之上。根據絕不科學的印象派觀察,每逢金融市場出現大跌,平時不太報道市況的傳媒,都會變得特別興奮,專門報道金融新聞的就更多加幾錢肉緊,各出其謀不斷提醒大眾這個那個資產跌了多少。

不過,當市場一片向好屢創新高,報道篇幅和數量都相對較少。報道股票市場若如此偏頗,癲狂得多的加密貨幣市場就更明顯了。

負面報道市場價值大?

原來,早幾年有金融學者很科學地解答過這個問題。研究分析《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有關股市的報道,計算內文的正面和負面字眼,再與股市每個交易日的上落相比對,發現在跌市之後,明日早上出版的報紙尤其繪聲繪影,描述特別豐富,但在升市之後,記者編輯的文思相對地枯竭,文字變得精簡平淡。

負面報道較為積極,不似來自新聞供應者的特殊偏好:就算面對新的競爭對手加入戰團,兩間傳媒機構也未見改變策略,繼續專注於報道股票市場上的災難。

偏頗,大有可能源自消費者的需求,至於需求從何而來,我就只能憑空猜度了。

民間智慧告訴我們,看見別人在街上仆倒最開心。這種對慘況的需求,或來自根本事不關己食花生的讀者。由於甚少或沒有買入某些資產,每當資產價格暴跌,就會想起損失慘重甚至傾家蕩產的投資者,激發心中魚蛋論式的快感,面上不禁露出滿足的微笑,一邊恥笑別人如何愚蠢,一邊稱讚自己如何聰明。有這樣的讀者,就有這樣的報道了。

居危思危  需求不絕

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看,需求也可以來自苦主本身。當蝕一元的痛苦遠高於賺一元的快樂,投資者對負面分析就會相對關心。居安思危,居危也思危,這種神經衰弱的態度,令我們對壞事特別有興趣,傳媒只是在更詳盡地提供相關資訊。

第三個可能,我認為是語言特性。正所謂「幸福家庭皆相似,不幸家庭則各有不幸」,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描述慘絕人寰的文字,從名詞到動詞到形容詞,質和量都比描述美好事物的要豐富。記者撰文製造恐慌易過借火,讀者面對這類文章亦尤其情緒激動,互相配合之下,「傳理」的效率就較高了。

財經報道放負是王道,就如評論分析也以末日味濃的受歡迎,是人性使然!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曾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