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土地開拓長期嚴重落後於社會發展所需,導致公私營房屋供應嚴重失衡。現任政府於努力開拓土地之餘,更應檢視現有土地應用效率,盡可能釋放仍未盡用的土地資源。
地積比率提升 有助回應需求
就以城規會即將進行審批的大坑西新邨重建規劃為例,其地理位置優越,位處石硤尾港鐵站上蓋,屬高價值地段。同時,因應附近基建設施配套較為完善,理應有條件略為提升其地積比率,以增加房屋供應,回應社會對房屋供應的訴求。
根據市建局與大坑西新邨業主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提交的重建規劃申請書,大坑西新邨重建後可提供約3300個單位,當中1300個單位將會用作重置現有居民,並在政府不需提供任何財政支援下,額外提供約2000個「首置」單位,協助有需要的本地家庭安居置業,肯定是一個達致多贏的方案,值得支持,應該全速進行。
大坑西新邨已落成近60年,現有屋邨設施嚴重老化及落後,例如未有加裝電梯,老人家及傷殘人士出入十分不便,若能盡快重建,必可大大改善居住環境,增添社區活力。
額外首置單位 幫助市民上樓
此外,規劃建議提出額外供應2000個「首置」單位,應該受社會上有置業需要的本地家庭歡迎。自市建局受命於政府開展「首置」計劃以來,大坑西新邨重建方案是最大的「首置」單一項目,為社會重建置業階梯邁出了重要一步,值得充分肯定。
最後,在政府不須動用公帑下,市建局可從發展「首置」項目中獲得財政收益,用於未來重建發展、樓宇復修、文物保育和舊區活化等項目,可以為整體社會帶來裨益。
據報道,平民屋宇曾於2016年獲得城規會發出重建計劃申請有條件許可,原本計劃分兩期執行,第一期先拆除及重建兩座新樓,提供約1300個單位,於2022年落成後,讓所有居民原邨安置;第二期則重建餘下樓宇作資助出售房屋用途。
可惜事與願違,原因是有區內團體堅持政府必須介入,令整個重建計劃陷入膠着狀態。假若2016年的計劃能順利開展,所有居民明年就已經能入住新樓,改善居住環境。
吸取了過去的經驗,期望各方應以整體社會所需為依歸,支持盡快推行大坑西新邨的重建計劃。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