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俊輝:香港具藝術創作土壤  政府須以實質行動支持

著名舞台導演、演員及藝術家毛俊輝認為,香港具備培養藝術創意及戲劇創作的條件,可是未有充分利用。粵劇方面,他提倡在傳統基礎上研究創新,將粵劇精神流傳下去。

籌劃超過20年的M+博物館終於在11月12日開幕,掀起了一股文化探索熱潮,香港人對表演藝術的認識和興趣與日俱增。人稱「毛Sir」的著名舞台導演、演員及藝術家毛俊輝,接受恒大訪問時坦言,藝術難免「曲高和寡」,藝術的層次愈高,懂得欣賞的人就愈少。

改編百年話劇 追求雅俗共賞

綜觀各地不同形式的藝術,毛俊輝認為共通之處是表演要有訊息、有內容、有點子可以與觀眾分享,這促使他熱衷創作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他強調戲劇不只是娛樂, 經深入研究,也可以是一門藝術。

他又認為,藝術作品可以按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創作,為了讓普羅大眾易於理解和欣賞,可以調整藝術層次;若想提升觀眾的文化素養作教育之用,可以將層次較高的藝術作品推薦或改編給大眾欣賞。毛俊輝便曾改編百多年前瑞典作家史特林堡的話劇《往大馬士革之路》,將深奧的原作以截然不同的手法呈現,吸引更多觀眾,達至雅俗共賞。

呼籲政府加強 支持舞台藝術

另外,毛俊輝深感香港具備培養藝術創意及戲劇創作的條件,可是未有充分利用,他說:「中央政府認為香港應該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這一點我非常認同。我們應該透過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好好把握得以創新及發揮。」

例如粵劇在香港發展多年,至今青黃不接。他提倡在傳統基礎上研究創新,將粵劇精神流傳下去。他身體力行,早前執導粵劇《百花亭贈劍》,由年輕演員擔演,採用創新手法演繹,獲得正面回響,對粤劇文化的承傳舉足輕重。

此外,毛俊輝希望社會各界,包括商界和政府,能夠更出力支持舞台藝術,「我和政府官員交流時,他們都表示很理解戲劇的價值,亦同意要行動。我回答說空談沒用,要有實質行動。即使較少人研究戲劇,只要有價值,就應該支持。」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