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度的國際殿堂級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今年10月落幕,冠軍由加籍華裔鋼琴家、24歲的劉曉禹(Bruce Liu)奪得,是相隔21年、繼李雲迪後再有華裔奪冠,而早前離世的知名鋼琴家傅聰亦曾於相同比賽獲得第三名。他得獎時表示,不敢相信自己得到首獎,能在華沙演奏蕭邦的樂曲已是美好的事,感謝評判團的信任。「每個人都非常友善,連參賽者之間的感情都很好,這是我很少在其他賽事感受到的。」
劉曉禹周四(11月25日)向全球傳媒宣布發行專輯,專輯內容除了蕭邦,亦包括莫扎特、李斯特以及他的家鄉──法國音樂家拉威爾的樂曲。11月27日他在首爾,首次與來自香港的指揮家吳懷世合作演出他的得獎作品: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他表示,如果強制隔離時間沒有那麼長的話,相信來港的機會會增加。
自由奔放的鋼琴人生
1997年出生於法國的劉曉禹,父母均來自北京,7歲開始習琴,15歲榮獲加拿大OSM鋼琴大賽冠軍,開始演奏生涯。他形容,自小學習音樂沒有受到老師或父母太多壓力,生活跟普通的大學生沒有什麼兩樣。
相比許多香港的小朋友,他形容當鋼琴家不是父母的願望,而是自己的選擇。他的父親曾告訴他:「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尊重你的選擇,你隨時不想幹也可以。」他亦感恩自己有其他愛好,如游泳,所以沒有「過度消費」鋼琴,一天只是練習2至3小時,當作消閒活動,才能一直繼續下去。
師從同是蕭邦鋼琴比賽1980年度冠軍、越南鋼琴家鄧泰山,他認為鄧老師十分有耐性,從沒受過嚴厲教導,對於他獲獎是十分重要的。鄧泰山亦是今屆比賽的評判,但劉曉禹認為沒有因此而壓力倍增。因為新冠疫情影響,外出登台次數大幅減少,心情因此得以沉澱,故而十分享受難得的演出機會。
而且,他也沒有太過在意別人在賽事中的表現,而是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劉認為,「比賽時的心態很重要,每次練習都會想像是在舞台上,因此對相同經歷已重覆數百遍,沒有陌生感。」評判Nelson Goerner便指出,疫情除了讓參賽者有更多時間練習,更令鋼琴家意識到要超越自我。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演奏方式
回顧比賽的主題人物──蕭邦,他指出大眾普遍理解他的作品大都圍繞憂傷與失意,但他更重視舞蹈、開心的一面,「蕭邦的色彩是十分豐富的,彈奏時也會加入這些元素,這樣也像極了我的激情個性。」在登台時,反而要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他覺得,能夠成長於中西文化共融的背景有一定好處,因為不同作曲家的文化、社會背景極其迥異,他的背景令思想比較開放,容易接受跟自己不同的文化,進而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劉曉禹又形容,彈奏出來的音樂跟個人性格是分不開的,演繹作曲家沒有一個正確答案。伴隨年齡漸長,他對音樂的審美觀、如何理解作曲家的方法都有改變,但這些不會完全反映在音色上,必須重覆詰問自我,疫情期間多留家中,以及在晚上練琴都能夠讓自己靜心,更容易覺察自己對音樂家樂曲的感覺。
除此以外,他也會聆聽不同鋼琴家的演奏以獲取靈感,尤其是60、70年代,跟自己背景不同的演出,例如鋼琴家Richard Clayderman的,更具啟發性。對他而言,藝術雖然不用標新立異,要旨在於不斷發掘新東西,否則會困死在一個空間。因此,他甚至選擇從來沒有選手演奏過的《唐喬望尼》變奏曲作為其中一個曲目;而在晉級過程,仍不時發掘到樂曲新的表演方式,雖然冒險但不沉悶,他笑說:「一個普通人都知道我不會滿意自己的演出。」
俗語有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認為選擇合適的鋼琴的前提是不能以品牌來區分,因為每一部鋼琴都有不同的風格,他以決賽選擇的鋼琴為例,因為它有貴族色彩、彈起來比較輕快,比較符合自己的個性,所以就選擇了法奇奧里品牌的鋼琴,而不是常用的史坦威。
沈靖韜同參賽 惜止步第二輪
今屆大賽的評審Katarzyna Popowa-Zydroń表示,本屆參賽者的水準都相當高,對於許多年輕鋼琴家投入演奏蕭邦的音樂也十分開心,每輪的入選人數亦都比預期多。
而香港鋼琴家、25歲的「鋼琴小神童」沈靖韜亦有參賽,他現時擔任瑞典阿爾維卡英格遜音樂學院(Ingesund School of Music)的駐校藝術家。他藉《C小調夜曲》、《F小調第四號敘事曲》等成功入圍第二輪比賽,惜最後未能晉級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