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妳直至海枯石爛,至死不渝。」
「滄海桑田,歲月流逝,唯獨我對妳的愛恆久不變。」
凡是女人聽到這些甜言蜜語,都滿心歡喜;即使明明知道,10個這樣說的男人,10個都是在哄人而已。
但是Carl Tanzler卻是第11個。
懷念逝世愛人的極端執着
這個德裔醫師,1926年移居美國,在醫院裏擔任放射技師。1930年,他瘋狂地愛上了病人Elena Hoyos。她是個古巴裔女子,擁有烏黑長髮和褐色皮膚,流產、失婚,並患上嚴重肺結核病。Tanzler日夜在她身旁照顧侍候,不但為她調配藥物,而且還將X光儀器搬入她的家,心急如焚要把她治好。
然而,Elena終於不敵病魔而逝世。Tanzler傷心欲絕,半夜潛入陵墓中,把Elena 的屍體偷回家,與它同床共枕7年。屍體腐爛,Tanzler將玻璃珠嵌入眼窩,編織假髮掩蓋脫落的頭皮,臉部蓋上模擬Elena 容貌而製成的面具。
他用衣架和電線支撐着崩塌的骨架,用蠟、石膏和絲布代替剝離的皮膚,用碎布填塞了胸腔腹腔,並替屍體戴上手套、穿上長襪,滿身珠寶飾品。他用大量的香水和消毒劑,來掩蓋腐屍氣味。最後,在屍體的下體放進紙筒,不排除Tanzler會與它發生性行為。
細節之處,即使是我這個病理解剖學醫生,讀起來也覺得毛骨悚然。
7年後東窗事發,Tanzler被起訴,傳媒大肆報導,全國轟動,Elena的屍體被研究與展覽,引來近7000人參觀。出乎意料的是,輿論對Tanzler的「戀屍癖」行徑,竟然是同情多過厭惡;許多人認為他是個至情至聖的怪人,遭遇可歌可泣。
戀屍癖的10種分類
戀屍癖(Necrophilia),定義為對屍體表現愛戀或性吸引的現象。這個情況歷史悠久,在埃及、希臘、中國、中世紀歐洲等古籍裏都有記載。
其中最為人熟悉、最家傳戶曉的「戀屍癖故事」,非《白雪公主》莫屬!王子看到玻璃棺材的美麗屍體,忍不住親吻下去,熱吻激烈程度竟令卡在喉嚨的蘋果被吸出來,使白雪公主死而復生,兩人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
小時候聽故事時不以為意,長大後卻「細思極恐」——到底怎麼樣的王子,會見到陌生女人屍體就親下去呢?如果妳是白雪公主,妳會否嫁給他?
在精神醫學上,戀屍癖屬於「性慾倒錯」的一類,有學者將它分為10個類別/程度,包括:
第一類「角色扮演」。
第二類「懷念逝世愛人」。
第三類「幻想跟屍體發生愛戀」。
第四類「碰觸屍體會產生性興奮」。
第五類「會拿走或搜集屍體某些部份」。
第六類「破壞屍體時會產生性興奮」。
第七類「如果機會允許,會跟屍體發生性行為」。
第八類「喜歡跟屍體發生性行為」。
第九類「殺人並強姦屍體」。
第十類「只能跟屍體發生性行為,卻無法與活人發生性行為」。
據此看來,Tanzler可能屬於第二類型;而白雪公主的王子,就至少是第四類了!
至於第七類:「平時不會;但如果機會允許,會跟屍體發生性行為」,著名例子是漢朝呂后的屍體。《後漢書》稱,赤眉軍作亂時發掘皇陵,看見呂后遺體保存得栩栩如生,竟一哄而上,爭先恐後地污辱屍體。
這種「伺機性」的情況,在戰亂期間特別顯出:18世紀秘魯的反西班牙政府叛亂、19世紀的俄土戰爭、20世紀初的摩洛哥戰爭、日本侵略中國的南京大屠殺、盧旺達種族大屠殺等,據說都曾出現過姦屍事件。故此,有心理學家指出,每個人都可能擁有某程度上的「戀屍癖」。
也有人覺得凡從事相關行業的人都很有可疑,如殯儀、殮房、法醫、病理科醫生等,正所謂「近水樓台」;我自己就不止一次被問及會否對屍體產生興趣。
戀屍癖成因不明
戀屍癖的成因不明。有人認為他們擁有極端控制慾,缺乏安全感,或者在人際關係中曾受挫折;弗洛伊德派系的精神學家,則會認定一切都跟童年、成長、肛門性格、戀母情結有密切關係,提出「人人皆有戀屍情意結」的理論——只是永遠無法被證實而巳。
不管是先天還是後天,當事人身不由己地迷戀屍體,長期壓抑也是很痛苦可憐的;然而有些性慾倒錯會傷害無辜,因此社會必須立治約束,不可能放任不管。至於治療方法,純粹「治標不治本」:以行為治療來減輕當事人的壓力,嘗試用別的合法方式尋求滿足;以藥物來抑制慾望,並處理其他精神病和情緒問題。
若不幸生為「倒錯者」,不容於社會道德規範,該怎麼辦呢?我只能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縱觀每一個人的內心當中,多少總有點不足為外人道的情結和壓抑吧?或許真如弗洛伊德所說,人人都心存禁忌慾望,都在不完美的世界裏掙扎求存着;在「不傷害別人」的原則之下,我們唯有從哲學與宗教裏,尋找各自的答案和出路。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