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音樂前輩文獻展覽

原名源漢華的東初老師,可說是香港音樂的活字典,一身兼指揮、作曲、教育、樂評多職,為香港音樂文化的發展,尤其是與內地音樂交流,貢獻良多。

上周末兩度前往紅磡,參與了兩起性質完全不同的音樂活動,過程值得與大家分享。不過首先報告一下正在舉行的一場展覽,回顧已故音樂前輩東初先生為香港音樂文化所作的非凡貢獻。

香港音樂的活字典

原名源漢華的東初老師,可以說是香港音樂的活字典,一身兼指揮、作曲、教育、樂評多職,為香港音樂文化的發展,尤其是與內地音樂交流,貢獻良多。欣聞中央圖書館10樓展出老師的手稿、相片、節目單、剪報等珍貴資料,都是東初2009年辭世時留下來大量音樂文獻的選輯,記錄了他幾十年默默耕耘的不朽貢獻。

筆者認識東初,是他以筆名「司徒敏青」在《新晚報》的音樂文章。同時撰文的還有葉純之、黎鍵,以及偶爾為文的楊莉君、費明儀等。該欄目每星期五見報,我等樂迷都引頸以待。東初的文筆,客觀持平,資料性強,讓讀者受益良多。

後來有幸與東初同為香港藝術發展局的音樂審批員,經常在音樂會上碰面,還記得每次開場前他充滿笑容地說:「開工囉!」其中一次他與藝發局音樂組主席費明儀難得在鏡頭前,留下讓人懷念的笑容。

珍藏大量獨家史料

筆者著述《中央樂團史》,知悉東初曾就讀中華音樂院,老師正是團長嚴良堃。到訪老師在灣仔的家,記得進門後飯廳擺放了三角鋼琴,是他的夫人教琴用的。而他的工作室是一個近乎密室般的角落,裏面收藏了大量音樂材料,全部整整有條、帶有編碼儲存。

讓大開眼界的,是一些老「中國唱片」,就是連北京中央樂團老樂師也沒有的。此外,他保存了大量60年代他以「雙木樺」筆名在《文匯報》、《大公報》的樂評,記述了當時本地和訪港音樂家的演出。

其中一篇記述1965年他專程到深圳聽上海音樂學院演出小組音樂會,演出之一是閔惠芬二胡獨奏《江河水》,他寫道:「如果你只聽她演奏的聲音時,我相信你一定不會想到這聲音會發自一位20歲的演奏家手上。」

更多關於東初的文獻,趕快在本月底結束前,參觀中央圖書館的展覽。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周光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