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花鳥畫由遠古混沌中孕育,戰漢萌芽漸至成型,隋唐則面貌初具,至魏晉南北朝獨立成科。同屬五代時期的花鳥家黃荃和徐熙,前者是宮廷畫家,線描勾填,艷色渲染,骨肉兼備,富麗堂皇,契合皇室貴族的審美觀;宮外畫家徐熙,身於江南,遠離仕族,筆落墨花,其野逸的落墨法,風格和黃荃截然不同,廣受文人雅仕青睞。
即使宋代群星璀燦,花鳥畫從技法層面而言,仍以黃荃的勾填法,與徐熙的逸筆法劃分為:鈎勒填彩的工筆、點花點葉的垜筆。實質上就是寫實與寫意的形式區別。除了技法之分外,另有一批士大夫的繪畫,既不同於民間藝人,又區別於宮廷繪畫,他們追求神韻,講究筆墨情趣,並注重文學詩意。此後再從派別分為院體派與文人畫派。
明代才華茂美的徐渭,不求形似求生韻,大寫意的水墨花鳥,引領入另一番新境界。同時吳門畫派悄然而至,取代了院體派所佔的畫壇主位。
以酒寄性解愁 孤影徒步芳草
提到吳門畫派,別忘了蘇州文人──周之冕(字服卿,號少谷,約生於1521-?)。他的小寫意稱為「洗盡院體俗氣,更異凡幅。」一生以酒寄性解愁成僻好,無酒不歡醉迷百花,蒔花養禽不善交際,反而與販夫走卒、市井屠沽為友。
最愛江南的天然環境,常孤影徒步芳草田園,恍若時而在吟曹操的《短歌行》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他手端酒杯,醉薰薰地走向花間,矇矓所見暗香浮動群芳吐艷,花葉盎然成趣。芬芳的桃梨、嬌而不妖的辛夷、素珠清純的丁香、粉妝昴挺的夏荷、瑩玉抱團的繡球、柔繞竹篁的牽牛、靜谷幽香的蘭花……半夢半醒中朝夕觀摩,醉眼惺忪耳鬢廝磨,他沉迷於繽紛照眼的群芳,深深感嘆造化的奧妙,揮毫落紙鈎染點簇,含不盡之意於象外,醉筆首創「鈎花點葉法」,即是延續至今的兼工帶寫法。
王世貞:周氏兼撮他人之長
明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讚其:「勝國以來,寫花草者無如吾吳郡,而吳郡自沈啟南之後,無如陳道復(即陳淳,小寫意花鳥畫宗師)、陸叔平(即陸治,也是吳門畫派後期名家)。但鈎筆太細,然道復妙而不真,叔平真而不妙,周之冕能兼撮二子之長。」
八大山人的叔父朱謀垔《畫史會要》亦評述周氏:「寫意花卉,最有神韻,設色亦鮮雅,家畜諸禽,詳其飲啄飛止,故動筆具有生意。」其小寫意花鳥去繁瑣存綺秀,形神兼備的造型語言,妙得其真的筆法,成為歷久不衰的範本。
歷史上有多位畫家創作過百花圖卷,「經典」決不是前人一貫的陳述,「傳統」也不是照搬過去。筆有輕重,墨有乾濕,線有粗細,從屬情感的聯繫,反映事物個性的本質美。中國畫筆墨的變化,出於畫家內在生命的天賦。美的觀點隨時代而變,因為人類的感官體驗在變,而萬物之靈的美沒有變。
百花圖式 淡泊不羈
周之冕萬曆年間的《百花圖式》是長達7米的花卉長卷,紙本墨筆,縱31.5厘米,横706厘米。是圖有作者自識:「萬曆壬寅(1602年)秋日寫,汝南周之冕。」據推測是他晩年的作品,散發出他淡泊不羈的胸臆。
寫牡丹、玉蘭、蘭花、繡球、辛夷、垂絲海棠、蝴蝶花、芍藥、金盞花、桃花、梨花、枇杷、荷花、薔薇、百合花、梔子、石榴、秋海棠、蒲公英、野菊、萱花、紫薇、秋葵、雞冠、竹葉、芙蓉、菊花、桂花、水仙、芝草、梅花31種。他融匯了鈎勒、沒骨之長,展示出兼容並蓄的筆墨美感。現珍藏於故宮博物院。
今年嘉德秋拍周之冕另一幅素箋設色的百花圖卷,作品被《石渠寶笈》初編著錄,被錄為上等珍品。據查考是他壯年的佳作。特別長的手卷,畫心縱32厘米,長達17.17米。描寫近80種花卉,麗而不俗,明潤雅秀,在聚散交接、節律起伏中,花活潑嬌嫩,葉蒼翠欲滴,技法千變萬化,可謂既妙且真的長春彩筆。
每種折枝花的情態,或相擁的團簇,或秀拔的枝葉,或依偎的花朵,毫無雷同之處,擺布均衡協調,穿插相互掩映,寬闊的色階跨度,夢幻的彩墨如錦,集齊了百花之顏值,既有略施丹粉的清新,也有濃妝豔抹的浪漫。非唯雋婉乃見神骨,含清拔於綺繪中,寓神俊於不屈內。
不同季節的鮮花融入視覺,也許也宣洩了他的情愫,百花同綻放,仰側互照應,疏朗未失形,濃淡見晶瑩。不分高低與深淺、不論名貴與普通,凡花、凡葉、凡草分競其美,芳香沁人心脾,萬物之靈生機勃發。永不結束的四季輪迴,確實超越了生命的榮枯!這次嘉德秋季拍賣會,很想知花落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