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汗運動

隨着數據科技迅速發展,一些手戴式配置工具便可以透過運動時排汗的乳酸鹽含量來估算運動量,就像心跳率、步數、血含氧量等等,給運動參與者多些即時參考數據。

前天從電視看見一則有關透過汗水測試運動量的報道,令人想到運動導致流汗,似乎是一個必然的因果關係。因此,很多人以為運動時沒有顯着流汗,便沒有成效;相反,只有在爆汗才真的有效用。

上述觀念和演繹不完全對,也不完全錯。首先,如跑步、HIIT(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等高強度運動,都需要參與運動的肌肉群,做重複而強度的收縮,而肌肉收縮的能量是醣(Glycogen),當把醣分解而轉成能量時,便會同時釋放熱能,令到體溫上升,身體便啟動排汗機制。換言之,當運動愈加劇烈,肌肉收縮時產生更多熱能,排汗量也相對地增加。

上述只是生理上的其中相關因素,而排汗量也受到外在環境因素影響,例如在冬天運動,因為溫度較低,讓身體較易散熱降溫,因此,流汗並不能作為運動量的單一指標,更不能以爆汗來做減肥指標。

有關排汗與運動量的議題,早在50多年前已見研究發表。隨着數據科技迅速發展,一些手戴式配置工具便可以透過運動時排汗的乳酸鹽含量來估算運動量,就像心跳率、步數、血含氧量等等,給運動參與者多些即時參考數據。

原刊於《香港仔》,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鍾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