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著《射鵰解謎》上卷成書出版後,好友和讀者們都不嫌筆者文筆粗淺平庸,更拳拳盛意,真誠勉勵。全然是筆者才識不逮,未能一矢中的;以致有讀者對已破解的謎題,仍存有頗多疑惑。不過,猶幸未有一位當世祝枝山先生將詩聖杜甫《絕句》中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贈予庚戌子。
雖然拙著未有被批評為「不知所云,離題萬里」,但筆者反覆思量,不如再寫一章,臚列出《射鵰英雄傳》中多不勝數,並以兩大啞謎──「調轉」和「合而為一」構成的情節和武功招式。若然仍未能使到讀者明白繼而認同,恐怕大家便更難以再進一步接受筆者要在下文指出的事實:金庸設計了更多、更複雜,兼且妙絕古今的調配。
下面是筆者將依循《射鵰英雄傳》書中情節的次序,舉出幾個包含兩大啞謎的例子,好讓讀者更易於了解金庸那些難以摸透的心思。以往大家比較着重武功高低、情愛糾葛和歷史溯源等等。到破解啞謎,知悉原委後,我們便可以另闢蹊徑,增添一新角度去欣賞作者無與倫比的編撰功夫;與此同時,金庸對近代歷史人物的觀感與形象,也會隨着謎題被破解而從迷霧中逐步浮現,露出較為清晰的輪廓。
既是對調 亦有拼合
「調轉」這個大謎題,在第一回〈風雪驚變〉內已經出現。郭楊兩家在丘處機見證之下諦結盟約。由楊鐵心提出,交換刻上孩子名字的匕首作為信物。看似沒有異樣,卻顯然是金庸意旨在開場一幕,即要向讀者暗示整部小說的一大啞謎是「調轉」。讀者請注意,這一幕極其重要,因為必定先要有這裏的「調轉」,郭靖才會手執有「楊康」二字的匕首去殺死陳玄風的。
「一箭雙鵰」是啞謎
金庸以「調轉」與「合而為一」來建構人物與其特徵。相信認同這個見解的讀者亦已明白,部分角色因而表現出性格飄忽不定,甚至前後相悖的境況。
以下將會解釋金庸怎樣帶出另一大啞謎「合而為一」。郭靖師從神箭手哲別,箭藝當然超卓非凡,年紀輕輕便能施展「一箭雙鵰」的絕技;射鵰大俠的風範已漸露雛型。郭靖一箭雙鵰是書中重要的場景,也一直代表着《射鵰英雄傳》在讀者和觀眾心中的形象。改編的電影與電視劇,必定會出現這一幕經典場面。編劇絕對不可隨意把這一幕刪掉,只可以在展現郭靖彎弓射鵰的澟澟英姿上發揮創意。
讀者切勿輕易略過這幕「一箭雙鵰」,這幕確實殊不簡單,更深藏意義。筆者就是因此而感悟到「一箭雙鵰」是另一大啞謎的謎面;同時亦因而推敲出金庸是以此場景,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兩位美國白人摯友──費正清和夫人費藯梅化身成一對小白鵰出場。一對白鵰仿如現實中的費氏夫婦,畢生伴隨郭黃出生入死,不棄不離。
合而為一的陳玄風
但60多年過去了,仍未有讀者察覺得到,其實郭靖早已做到「一箭雙鵰」。童稚郭靖驚亂之下刺死銅屍陳玄風,原來已是「一刀兩命」!筆者何出此言?皆因筆者已有十足憑證,得知「陳玄風」一如大部分角色,是兩個人物「合而為一」的個體。至於組成陳玄風的兩個歷史人物是誰和誰呢?請恕筆者在此打住,在適當的時候自有分解。
金庸之所以安排郭靖殺死陳玄風這一幕,除了是因為小說的內容是以梁林故事作為主幹之外,也是因為要為影射另一重大歷史事件而鋪排的其中一條引線。筆者解透這個謎題的來龍去脈後,對金庸靈巧運用「調轉」和「一箭雙鵰」的構寫手法拍案叫絕,佩服得五體投地了。
當讀者明白金庸部署這兩個具關鍵作用的啞謎,筆者便可在此作出預告:舊版角色「秦南琴」的現實身份,將會在《射鵰解謎》下卷解開。長久以來,讀者可能都被誤導,以致認定金庸在新版刪除了秦南琴,是因她的故事與另一「女」角穆念慈重叠,對劇情發展無甚重要。筆者敢說這樣便大錯特錯了!
其實陳玄風之死與秦南琴有莫大關係,更是隱藏在《射鵰英雄傳》的重要主軸。秦南琴原型人物在金庸心中的地位,絕對不下於梁啟超一家,而且深深影響着金庸幾部武俠小說的創作概念。因此,《射鵰解謎》下卷之主要內容,自然是圍繞這個歷史人物,懇請大家繼續關注。
還要一提,金庸在新版後記中已透出真相,他是把秦南琴與穆念慈「合而為一」,即意味着秦南琴的故事仍然存在,而並非表面看來那樣的完全消失。日後大家可不用再猜疑,等小說偵探庚戌子為大家查根究柢,找尋真相。
言歸正傳,金庸又將一個「調轉」安排在荒島明霞島上發生。黃蓉存心戲弄,施計誘騙歐陽叔姪,引使兩人選吃有由洪七公撒上尿的羊腿,她使用的計謀也就是「對調」。老毒物歐陽鋒英名一世,自以為是。在島上卻已墮入黃蓉設下「倒轉」的圈套。
筆者認為金庸是在預告:小說結局時,黃蓉將會再誤導歐陽鋒,以逆轉經脈來修練《九陰真經》,結果歐陽鋒再次上當,本末倒置,以手代腳,最終成為狂人。癩蛤蟆終於得嘗「天下第一」之天鵝肉,卻是反諷至極,甚為滑稽可笑。
最後的「調轉」,正正是金庸再提示破解謎題的方法,就是要以「調轉」的方向去想。蒙古軍攻下撒麻爾罕城後,黃蓉識穿完顏洪烈以「聲東擊西」之計,企圖金蟬脫殼,潛逃保命。
黃蓉道:「我見敗兵從北門出來,一隊兵打着趙王旗號,一個金盔錦袍的將軍領軍奔東。我想完顏洪烈這廝狡猾得緊,敗軍之後決不會公然打起趙王旗號,定是個金蟬脫殼之計。旗號打東,他必定向西遁逃,當下與魯長老等在西邊埋伏,果然拿到這廝。」
這是作者明顯不過的「暗示」︰「調轉」是貫穿整部小說的啞謎。欲要破解書中謎題,則要向黃蓉學習逆向思考,「調轉」既是謎面,亦是破題的正確方法。
降龍十八掌,既「合而為一」又「倒轉」
另外再舉出一種武功的構想,也是以兩大啞謎組成的。筆者早前已解說,「降龍十八掌」是為郭靖度身訂造的。前文亦已解析「降龍」的部分,是來自思成父親梁任公在清華學堂演講的主旨,後來清華大學採納為校訓的《易經》卦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洪七公自稱「降龍十八掌」是外家功夫,那麼便要「倒轉」來理解。真正要降服的,是個人內心的龍,是君子自我約束的修養行為。因此金庸才會寫第一式為「亢龍有悔」,而其心法是「盈不可久」。
有讀者問庚戌子:為何是「十八掌」,和十八羅漢有關係嗎?答案是《易經》並非出自佛家,當然與十八羅漢無關。最主要的原因,是梁思成著有學術論文《中國著名古建築調查報告十八篇》。金庸於是使出「合而為一」的技法,糅合梁氏父子兩件要事,便成為獨步天下的厲害武功「降龍十八掌」。
以後武功迷必定會羨慕清華學子,尤其是建築營造學系的師生。皆因別無他處,只有在清華才能修練正宗的「降龍十八掌」。
但又有另一問題來了,朋友再問庚戌子:明明是北宋年代已有大俠喬峰所向無敵的「降龍十八掌」,新修版更表明原本是「降龍廿八掌」,庚戌子胡說八道啊!筆者不在此詳答這問題,因這位朋友也已成為歐陽鋒,中了「倒轉」之計。
〈兩大啞謎:「調轉」與「一箭雙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