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說《聖經》中「浪子回頭」的故事,每個神父也有自己的領會演繹,這麼多年來,遇上不同神父, 講解「浪子回頭」的故事,故事是說有兩個兒子 ,一個浪子跑了出去花天酒地,花光錢便回家。另外一個乖兒子為父親勤力工作,留守家園。
妒忌的乖兒子
父親竟然為浪子回家大事慶祝,乖兒子嫉妒,問父親為何沒有為他做任何慶祝?故事的焦點總是在那位孝順守禮勤奮不敢惹怒老頭子的乖兒子:他以自己循規蹈矩而自豪,以留守侍候老太爺為犧牲,以勤奮守業為光榮……但他妒忌!
有一次一位神父說,妒忌什麼?父親給你的愛又不會減少,只是加多一些給浪子罷!這位乖兒子,他最看不過眼是父親把肥牛也宰了慶祝他歸來,他自己羊仔也沒一隻。
另一位神父說,兩位兒子只是在奪權而已,父權至高無上,壞兒子想挑戰,出外闖蕩想超越老太爺;乖兒子忍氣吞聲也只是為博取父親歡心,其實心有不甘,於是當然會呷醋那位浪子,他根本就不喜歡守規矩,說穿了,誰不想天天泡妞遊玩增見識,於是他的克己變成懷恨。
歸根究底,兩位兒子也沒視父親為一位寬恕仁愛的父親、一位無條件付出的家長。
在道德高地的人
做過家長的人怎會不明白這種心情,「只要你回來,兒,以前的不要再提了」,只此而已。沒犯錯的人,大概真是不會感受這種憐憫的偉大。但乖兒子沒有闖過禍,反而自負,自以為在道德高地,自以為外表守禮滿口仁義道德便沒有渴求憐憫的空間。
天主教一向被人罵為整天求憐,太多負能量!一進教堂望彌撒便多次地叫「垂憐我」,滿教堂都是罪人嗎?我自小受Graham Greene和Evelyn Waugh影響,也是這類人,所以愛這種整天捶胸叫「垂憐我」的謙恭,因為人太自負,問題便出來:不肯聆聽,欠缺Compassion體諒,自以為是,太愛權力,太愛批判judgmental,這類自以為在道德高地的人往往最愛是躲在道德高地的背後對別人指指點點,批判多於包容。
過於自負,認為自己從來不犯過錯,永遠在道德高地的人,相比於犯過錯,闖過禍的人,自知曾經犯錯而悔疚,兩者擇其一,可能真是後者反而受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