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繫全城

香港寬頻集團持股管理人及集團行政總裁黎汝傑(資深會計師)親身體會公司的寬頻服務如何惠及香港市民,尤其在疫情期間。他講述公司的發展、如何克服事業逆境,以及其多元技能與堅定決心如何助他領導公司。

香港寬頻集團(香港寬頻)持股管理人及集團行政總裁黎汝傑 NiQ(資深會計師)回憶起千禧年代初,公司創辦人帶他到訪一個公共屋邨。他憶述:「那是經濟條件相對遜色的居住環境。在面積狹隘的兩房單位裏,已經住了一家五口三代人,然而他們可以享用到香港寬頻的優質寬頻服務。」那一刻,他體會到讓大眾用可負擔的價格接通互聯網,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那時我們的月費只是 99 港元,可是其他服務商的收費則要高好幾倍,對於基層家庭而言是難以負擔。公司的理念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市民連接到互聯網,就能自學進步、擺脫現狀。」

香港寬頻為電訊市場帶來顛覆性的改變,它為此感到自豪。這位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說:「過去20多年,我們打破傳統企業的壟斷局面,為香港家庭帶來優質的光纖基礎設施、物有所值的上網服務。」他補充說,雖然香港寬頻最初以住宅市場為主,但時至今日,企業市場其實已佔公司業務的八成。「對公司而言,終極目標是如何造福香港,使這裏更宜居。我們推動電訊業顛覆創新,不只令香港寬頻的客戶受惠,更藉此惠及全港市民,令他們享受到更佳的電訊選擇。香港的電訊服務先進優秀,在全球數一數二,我們謙遜但亦不低調,香港寬頻實在是功不可沒。」

黎汝傑積極推動香港寬頻回饋社會,尤其在疫情下的「在家」時代,他解釋說:「這不只關乎在家工作,現在一切都要在家裏完成:由工作、上課,到娛樂、社交等,你試想像沒有寬頻的日子會如何?我們聽過基層家庭的孩子要借用媽媽的手機做網上功課,這便要耗用大量流動數據。」

為此,在疫情爆發最初的幾個星期,黎汝傑與管理團隊發起了名為「#逆境同行」的計劃,豁免所有客戶一個月的寬頻服務月費,並為一萬個有需要家庭提供兩年免費寬頻服務。他分享說:「我們希望發揮帶頭作用,激發他人仿傚。當人人都出一分力,有需要的社群就可能會有一個月免費食品雜貨、免費水電、免租金等方案,短暫紓緩疫情帶來的壓力,這就是該計劃的原意。」他形容該豁免月費的計劃取得空前成功,是公司20年來客戶參與率最高的活動。

電訊業先驅

香港寬頻是本港首家推出三合一服務的電訊營運商,意指客戶以一個賬戶可同時享用到寬頻、家居電話及網絡電視三網合一的服務。黎汝傑說,香港寬頻仍在不斷進化,當其他服務商還在談論三合一、甚至加入流動服務成為四合一組合服務時,市場其實已進入了「infinite-play」無限合一的世代。他解釋說:「無限合一服務為家庭用戶提供超越寬頻、流動及媒體的組合,藉着與策略夥伴合作,為客戶及其家庭提供多種物超所值的選擇。香港寬頻不只是光纖寬頻公司。在香港市場,三分之一的家庭及一半營業中的公司都是我們的月費用戶,我們可以幫助他們享用到任何可行的服務。公司亦積極超越創新,例如將我們的客戶群與零售商直接連結,以獲得無限的商品及服務。」

最近香港寬頻透過HOME+平台進軍網購領域。黎汝傑說:「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地少人多,理應買到世上最價廉物美的東西。可是實際上,由於租金高昂和其他原因,以致市民往往要負擔較高的物價。從前我們改變了電訊業的發展,現在我們希望對零售市場發揮同樣的影響力。公司早就擁有許多必備條件,能接觸到不同層面的客戶,亦正與大昌行及其他零售夥伴等合作,創建一個『從農場到香港人』的直銷模式,務求將中介人減至最少。」

另一方面,香港寬頻亦致力在新常態下協助企業應對改變,而網絡保安更是不容忽視。黎汝傑說:「網絡安全猶如健康的身體,沒甚麼比它更重要,它更是一盤生意的關鍵核心,正如在市場上不求進便會遭淘汰。每間公司均要防患未然,我們不僅提升系統、數據收集或保存方面的做法,同時亦加強人才的意識培訓及教育。」他補充說,現在香港寬頻夥拍世界級團隊和品牌,幫助企業客戶執行自我網絡安全審計及實行網絡安全方案。

加入香港寬頻之前,黎汝傑曾於Cable & Wireless(現為香港電訊)任職及在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擔任亞洲電訊業研究主管。
加入香港寬頻之前,黎汝傑曾於Cable & Wireless(現為香港電訊)任職及在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擔任亞洲電訊業研究主管。

會計基礎

黎汝傑生在東帝汶,小時候以難民身份移居澳洲。他在珀斯的西澳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完成會計學學位。因為在澳洲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轉而到香港發展,並在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PwC)擔任初級會計師。他回憶說:「當時香港經濟起飛,我的工作需要為很多跨國企業的管理人員處理稅務工作,正好是與高級管理人員交流的好機會。」他渴望事業能更上一層樓,早在上午七時已經在辦公室內,較其他同事早到 90 分鐘,以便好好熟讀美國稅務實務指南(《U.S. Master Tax Guide》)。他說:「那些指南其實很沉悶,滿滿技術和法律用語,但我明白認識更多稅法知識,能助我做得更好。」

黎汝傑表示,在PwC這類大公司,初級會計師與合夥人之間有着多層管理人員,工作通常要經過多番檢查才由合夥人簽署。「我希望自己的工作質素足以省卻多重檢查,讓合夥人直接簽署。我努力做到了,因而得到了良好的晉升機會。」他在兩年內取得會計師專業資格。「我希望儘快考獲資歷,考取會計師資格固然要投入金錢和時間;但沒有它,我今天就當不上行政總裁。會計師資歷關乎精通財務,而財務是商業世界的語言,它也是我的事業基礎。」

黎汝傑當時其中一位客戶是投資銀行家,在其指導及建議下,讓他投身了投資銀行。黎汝傑說:「我之所以能進入投資銀行發展,是因為我具有會計師資格及曾經得到不錯的晉升。」他加入了Sassoon Securities擔任分析員,因為填補離職同事的空缺,他機緣巧合地接觸到電訊行業。「公司給我工作枱、一張公司信用卡,要我去寫關於電訊行業的分析。我得自行摸索、從中學習,慢慢地就成為了這行業的專家。」那時候,他會走到電訊商的門店向銷售人員提問,並要閱讀有關電訊牌照的法律文件。「求知精神是關鍵。那時是 1990 年代初,你可以從英國市場的發展預視到香港的行業開放進程。英國打破British Telecom獨霸局面之後的五年,在香港出現的壟斷形勢才得以終結。那時,香港並不算市場的領導者,只是追隨者而已。只要研究英國、歐美的市場發展,就可以猜到香港的走勢。」

兩年後,他獲投資銀行Kleinwort Benson招攬,從事公用事業及電訊股研究。在那裏工作沒多久,便獲得另一份夢想工作,加入了Cable & Wireless(C&W,後來成為了香港電訊)擔任策略規劃經理。為了這個職位,即使薪金要減半,他也願意一試。可惜最終事與願違,他憶說:「我要通過三個月的試用期,並需要三個月的通知期才可離職。」儘管如此,他仍然認為在C&W工作是很寶貴的經驗,讓他深入了解一家大型跨國公司的運作。

離開C&W後,黎汝傑在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擔任亞洲電訊業研究主管,並服務了八年。他說:「大學畢業之後的六年,我做過四份工作,從中摸索想要的人生路向,從小規模公司跳到大企業,然後才安定下來。我在瑞士信貸的日子獲益良多,讓我有機會接觸到全球運營得最好和最差的電訊公司的行政總裁,能從他人的成功與失敗中學習。」

黎汝傑於17年前加入香港寬頻,這次他要面對減薪八成。他解釋說:「錢總能賺回來,工作的滿足感遠比金錢回報重要。那時我已累積了十年研究經驗,能力和年資也夠。這是一家充滿活力的公司,我相信在規模較小的公司擔任相對高的職位,我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塑造它的發展。」

在初加入時,他出任業務發展總監,他形容是主席副手的角色。之後,他逐步參與更多業務營運,先後擔任財務總裁、人才及財務總裁及營運總裁的職位,並於2018年成為集團行政總裁。這些年間,他見證着公司從2012年管理層收購時的年收入20億港元,發展成今日每年收入約達120億港元的企業。他說:「隨着公司規模愈大,我的責任亦愈重。」

黎汝傑說作為行政總裁,工作的最大意義是與同事、持份者及廣大香港消費者及企業共享成功。
黎汝傑說作為行政總裁,工作的最大意義是與同事、持份者及廣大香港消費者及企業共享成功。

共同利益

黎汝傑將行政總裁的角色比喻為龍舟的舵手。他解釋說:「划龍舟講求每個槳手以一致的力度及速度划船,否則龍舟便會打轉。」達到這個目標的關鍵,是令香港寬頻5500名員工與公司有着共同利益,確保他們得到所需工具及資源,從而發揮影響力和推動變革,同時透過併購填補不足並按需要籌資。他說:「抱着這些理念,便會功到自然成。『少規則、多共識』是香港寬頻的經營方針。」

黎汝傑着重人才發展。他說:「我們所做的一切,別人都可仿傚。其他公司可輕易購置一樣的設備,但我們的文化和人才卻是難以複製。」他要考量公司的長遠需求,例如投資基建,亦要顧及持份者的短期需要,他們較關注股價或其他短期績效,他坦言最大的挑戰是把兩者平衡得宜。他表示,公司首次上市集資以建立光纖網絡,之後經歷了七年的負現金流,而那光纖網絡正是現今業務的重要根基。「這關乎大家抱着共同目標,我說龍舟上要有對的人,指的不只是公司的人才,還要有目標一致的合適持份者。」

他分享說,工作的最大意義是與各方共享成功,為同事及持份者創造財富,亦為香港廣大消費者及企業帶來更優質的服務。

黎汝傑也關心員工的福祉。他不甚認同工作生活平衡,並認為將工作放在生活之前,根本難以找到平衡。他表示:「在香港寬頻,我們奉行生活工作優次,即生活為先,工作為次。我們的同事較一般香港打工仔可享多約40天的休假。公司設有每月一次的周五提早下班、靈活上班時間,以及各類假期福利。公司重視工作的目的,我們衡量員工的工作成果,而不是工時。」在閒餘時間,黎汝傑享受打網球。他說:「年輕時,我希望成為職業網球選手,可惜天賦不夠,但卻促使我成為了會計師。至今我仍喜歡打網球,也享受社交生活。」

本文首發於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雜誌《A Plus》2021年第7期,本刊經授權編譯刊發。

香港會計師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