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勞而獲的危機

家長不要誤會免卻子女做家務便會有較理想的學習成果,反而因為在家中有勞而獲,才會培養出孩子的責任感及歸屬感。

很多家長都知道在照顧幼兒成長時應有的大原則,就是不適宜讓幼兒習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模式;假若幼兒養成了懶惰的心態,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不需勞動,對日後的性格成長及心理素質肯定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生活安逸易造成下一代坐享其成

在農業社會的成年人都有遵守類似的家訓,若有家庭成員「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也是不可取的生活心態;為什麼現代的城市人可以沒有參與耕種或紡織,就可以擁有美食及華衣,只因商業社會已是分工合作,不同工種的人都通過自己的辛勤,賺取收入才可以購買自己所需的物品。

長久以來,中國傳統文化都看不起一些不勞而獲的生活模式,也不會欣賞二世祖或現在所謂富二代的不務正業,游手好閒處世之道;有一句流行的諺語就是「富不過三代」,大家可以從生活中驗證一下!

第一代處於貧窮境地,可能需要脫貧而努力不懈,不辭勞苦地工作而獲得財富;第二代可能經歷了父母在艱苦的奮鬥,可享有一些豐富的資源,但在成長過程中見證或體會了有勞而獲的生活模式;當第三代自出世已能享受生活,在長大後可能不需勞動而安逸的生活條件,頂多只能聽聞祖輩一代的艱苦,然後坐享其成。

香港的學生就算家境很貧窮,仍然可以有足夠的生活保障,可以在暑假安然地在冷氣房中享受安逸的生活,近年老師想安排學生到戶外活動肯定會遇上不少阻力,若要學生到大自然體會日曬雨淋,幾乎不可能。

科技發達反而養成好逸惡勞習性

事實上,「富不過三代」已不單指一個家庭,而是一個社會狀態;香港從六、七十年代漸漸踏入經濟起飛的階段,在八、九十年代是全民一起為生活而拼博,孕育了香港最光輝的歲月。

當香港進入了千禧年代,我們的青少年已成長於「富三代」的生活條件;雖然在學習上可能面對很多壓力,但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不勞而獲」地享用每日三餐及舒適的家居環境,他們處於一個矛盾的狀態,既已習慣了較高水準的生活條件,但又不習慣艱苦去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模式。

原來不單單香港的青少年習慣了不勞而獲的生活,全世界的成年人也在享受創新科技為大家帶來在工作及生活的便利;不同類型的智能產品不斷減少人類勞動身驅的需要,現在也差不多可以不太動手動腳也可以處理很多事情。

資訊科技讓世界上每個人在獲取知識時都可以不勞而獲;日新月異的科技讓大家可以足不出戶而置身其中,特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家可以體會得更深刻,可以安坐家中便可遊覽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飽覽價值連城的收藏品。

避免下一代不勞而獲心態及習慣

究竟莘莘學子中有誰會經過千辛萬苦才能獲得學習的機會呢?求學的積極性也因為輕易得到而降低了;希望教育界及社會大眾為創新科技而高興的同時,也需要避免下一代有不勞而獲的心態及習慣,讓香港可以富得過三代。

首先,家長需要從幼兒生活做起,減少這階段的幼兒使用智能產品,反而需要讓他們有多感官的學習及生活經驗;當子女升讀小學時,家長不要誤會免卻子女做家務便會有較理想的學習成果,反而因為在家中有勞而獲,才會培養出孩子的責任感及歸屬感。

學校也可以先從校內製造有勞而獲的生活經驗,例如上水風采中學就每年安排全校學生在年二十八回校洗邋遢;學校也可以在學校開展一些農業項目,使學生感受自己有耕而食的意義及成功感。

另外,及早為中小學提供生涯規劃的概念,縱使他們能輕易獲得資訊,也能因為自己的未來人生或使命感,驅使他們自願力爭上游;還有,不同商業或社福機構也需要為青少年提供及早參與工作的機會,讓他們參與勞動,體驗職業技能的應用,又能夠感到自己有用武之地!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