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丹麥、挪威等國先後取消全面防疫限制措施,英國等地也陸續放寬。專家亦開始提出與COVID-19病毒共存,例如主導研發AZ疫苗的牛津大學教授Sarah Gilbert女爵,表示COVID-19病毒最後會逐漸變弱成「就像普通感冒一樣」。
中醫早已判斷COVID-19只是一種較嚴重的流感,而且有藥可治。過去兩年,在香港、中國和台灣,一些COVID-19患者就由中醫治好。
綜合中西醫對COVID-19的意見,筆者也認為要與正在減弱中的病毒共存,希望世界各地政府因時制宜,放寬過緊的防疫措施,並馬上為孩子解「疫情」之毒!
防疫措施引發的問題
COVID-19 導致教育發生了巨大變化,世界各地的學校關閉,網上授課興起,但這兩年來卻反而引證了,大多數學生實體學習效果最好──在一個真實立體的世界中,有老師、有同學、有活動。
過去多個月,香港雖然只有幾宗病例,但學校仍未完全開放,孩子即使上體育課都要戴口罩,口罩令和4人限聚令等措施仍未放寬,過度的防疫措施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特別是對低下階層。
1. 防疫措施令嬰幼兒IQ暴跌,美國布朗大學初步研究發現,冠狀病毒病期間出生的嬰幼兒,智商(IQ)較之前出生的孩子急跌約三成,語言、動作及整體認知能力皆顯著下降。報告指在冠狀病毒病出現前出生的3個月至3歲嬰幼兒,IQ是98.5至107.3。相比之下,在冠狀病毒病期間出生的小孩子,IQ竟比之前出生的低27至37!
研究歸因於防止冠狀病毒病傳播的封鎖措施,令孩子在生活環境中缺乏外在刺激,例如經濟停擺、佩戴口罩、學校停課、限聚令和居家令。
2. 現在到處都是電子屏幕,在香港,網課竟然延伸至學步兒,有些幼稚園竟然給3至6歲幼兒整天上網課,可能破了世界紀錄。中大醫學院近期報告指疫情期間,學童近視爆發式增長2.5倍,經常使用電子屏幕和缺乏活動是其中原因。
3. 限聚令或居家令下,孩子非常缺乏戶外活動,引致各種成長和發展問題,包括肥胖、動作和感覺發展受阻、抵抗力變差等。復課後重遇一些幼兒,目測已觀察到他們骨骼變形!兩年以來戶外活動大大不足,在家坐得多了或維持某種姿勢過久,少機會舒筋活絡,孩子成長也慢了!活動大幅受限,情緒又無處宣洩,人變得躁狂或沉鬱,身心都受影響,扺抗力愈來愈弱。
4. 孩子已差不多兩年活在「無菌」空間和充滿消毒劑的環境,孩子沒有機會接觸大自然中的「污垢」以提升抵抗力!2019年初以前還有報道提及「科學家指孩子接觸病毒和細菌至為重要」,可惜這兩年來鮮有人再提及。
以往一些家長對大自然中的「污垢」已很焦慮,現在就更恐慌。科學家已很明確指出,暴露於戶外的「污垢」和微生物能為孩子激活更強大的免疫系統。在戶外空氣流通,又有天然消毒劑──陽光,病毒和細菌數量低,但又足以刺激孩子的免疫力並使他們更強壯。
5. 語言發展和溝通能力大受影響。學童特別是幼兒需要全面吸收語言,包括口部動作。一些發音有問題的孩子看不到怎樣發音,在這兩年來口語發展大受影響。少了溝通,吸收少了詞彙,表達能力發展受阻。
6. 感覺、情緒和社交發展亦大受影響。人類獨有的豐富面部表情是溝通重要的一環。口罩令下只剩下眼睛,學童特別是幼兒,就更加不懂睇人眉頭眼額,神經系統感知方面發展得不好。表達感覺和情緒方面亦少了面部表情,更錯過學習表達自己的黃金期,情緒社交發展也受到影響。
7. 形成不良心理,例如強迫自己洗手和潔癖等。過度防疫,令一些孩子即使在戶外進行中強度體能活動(步行已是中強度),都不肯脫口罩,沒有口罩就沒有安全感,將來就可能芝麻綠豆的事情也容易焦慮。即使政府指明在戶外運動不用戴口罩,以免缺氧,但有些家長和孩子在水上樂園玩耍時竟也戴着口罩。過度防疫會令孩子更加恐懼疾病和死亡,失去探索的衝勁。
8. 孩子開始學會輕易指責他人,舉報沒有做好防疫措施,例如沒有戴好口罩,儼然一個糾察,語言又負面。這可能源於成人之間也互相指責,更放上網上公審,天真的兒童和青年也模仿了這些行徑,以為自己也有此權力,人人都可成為檢舉員,人與人之間開始愈來愈沒有信任和尊重。大家宜小心留意孩子會否吸收了這種壞風氣。
問題還有很多,例如防疫措施對一些人影響更嚴重,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和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士。
作為蒙特梭利教師,我們應為孩子發聲,將教育原則和兒童成長和發展所需告知大眾,而不僅僅考慮社區醫療保健。
原刊於思考香港,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