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會區的教育部署

一個未來有250萬人口生活的龐大社區,需要新開設多少間幼稚園、小學和中學呢? 如果政府仍然沿用舊思維去規劃基礎教育,又是否能夠滿足北部都會區的需要?

林鄭特首最後一屆政府的《施政報告》發表後,就有論者說這更似一份未來特首的治港政綱。事實上,無論下一任特首是誰,是林鄭連任,抑或另有其人,香港未來5年以至10年的發展,相信離不開這次《施政報告》的規劃重點,尤其是土地開拓、解決住屋問題等方面。新提出的北部都會發展,背後肯定是有中央的肯定和祝福的。

北部都會區貫通本港深圳各區

整個構思是把香港總體分為南北兩個大區:南部是傳統的香港島和九龍區等,以金融服務業為主軸。新的北區則定位為創新科技為主體,當中必然是有政治、社會、經濟、民生各項設置在內。

北部都會將會開拓6000公頃經濟與民生用地;新增165000至186000個住宅單位,相當於13至14.5個太古城的規模,形成總面積達2000公頃的濕地和海岸生態保育系統,最終可以容納250萬人口,提供65萬個工作職位,其中15萬個是創新科技產業職位。

交通方便,透過北環迴線的建立打通西北區,同時把東鐵線延伸打通東北區,日後香港、九龍、新界各區公交暢通無礙,並且透過鄰近的幾個關口,可以在北部和內地的深圳產生更大的良性互動關係。

這麼大的一個新發展區,如果缺乏了合適的教育配套,很難算得上完整和取得成功。現在《施政報告》在北部都會區的交通運輸、經濟、基建、住屋等都有觸及,無疑是一幅宏大的美好藍圖,只欠教育這個靈魂了。

本港大學應參與新都會區規劃

筆者願就此提出給點意見。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宜有大學的參與。在環境保護、生態保育以至城市規劃方面,可以直接組織相關專家學者,成立專項隊伍,參與規劃工作;而不是像以往般,一味斥巨資聘用外國的顧問公司去做研究。政府要吸收西九文化區建設的經驗教訓,針對其缺失而作出補救。例如為人垢病的戲曲中心,筆者每次去觀賞演出,都會感到其設計太離地,完全沒有考慮到觀眾,尤其是長者的出入方便。

在新開發地區,可以恰當地布置本港不同大學的教學、研究培訓基地,以分校、學研中心、專業學院等形式運作。 重點是進行「產、學、研」的實踐,利用港深科學園、前海發展區的地理優勢,在環境保護、生態保育、創新科技、醫療衛生、藝術人文等等大力發展,以至孵化新企業,培訓年輕一代的各方面專業的實幹人才。

新區的大學教研基地,不單要從事學術研究,並應該與創新科技產業、不同經濟企業掛鈎,亦可以和本地及內地的不同院校和大型機構合作,開發各種成果。科學研究和實際產業的結合,把科研轉化為產品或服務,一直是本港高等教育界的弱項,在北部都會區,這方面應該是大學一個重點改進的方向。

一個未來有250萬人口生活的龐大社區,需要新開設多少間幼稚園、小學和中學呢? 這些基礎教育機構又如何能夠配合以至支援新開發地區的發展呢?如果政府仍然沿用舊思維去規劃基礎教育,又是否能夠滿足北部都會區的需要?

涵蓋宏觀視野的新都會區教育

新的學校應該培育出認同一國兩制,願意貢獻自己於香港和內地建設的年輕人。他們是植根香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新一代。不怕吃苦,勇於創新,並且具有社會承擔、家國情懷。香港政府應該認真思考,怎麼樣的辦學團體,有怎麼樣的教育成功往績,以及在過去一段時間的社會動盪情境中,具備擔當精神和道德勇氣,其出色的教育領導團隊能夠勝任新開發地區的特定教育任務。

這批新學校的辦學者,應該是具備家國情懷以及大局觀的,並且有前瞻性,能體現自己重要的角色,為促進香港更進一步的發展,並且樂意為國家的社會經濟科技發展作出貢獻。那麼他們培養的青年學生,除了學術成績及多元活動有所表現之外,更重要是具備高尚的情操以及國家民族的感情,樂意和內地接觸溝通,相互交流學習。

如此可以鞏固香港教育優點,例如兩文三語,以至多學一兩門外語。會銳意發展創新科技教育,甚至引入大學和企業的資源,以及善於運用接近深圳的地理優勢,讓學生可以在校園以外進行種種學習。

現時新學校是需要透過教育局的校舍分配委員會去決定的。政府應該檢視這個委員會的組成,看看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有需要的話甚至可以重組,之後是給予這個委員會清晰明確的方向,北部都會區教育的發展是有其獨特性的,不能作一般處理。如果沒有宏觀的視野以及照顧國家和香港發展的胸懷,是不能準確完成分配新校舍任務的。

筆者相信香港有不少具備教育熱誠、經歷考驗,並且在辦學往績方面有突出表現的辦學機構,期望教育局能夠突破舊有思維,盡早作出新的部署, 選出專業並且有所承擔的辦學團體,去完成新開發區的教育事功。

曹啟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