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施各法燃亮低碳未來

減慢氣候變化意味着各國需着力「減碳」, 但此舉卻常讓元首陷入拖累經濟發展的困局。究竟應對氣候問題與經濟發展是否必然對立?國際間能否覓得同時兼顧兩方面,對人類未來發展雙贏之法?

隨着全球平均溫度急升,氣候議題亦持續升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近日發表最新報告,指國際在《巴黎協定》中訂立的1.5°C臨界點已徐徐迫近,世界各地錄得無數極端天氣事件,北美持續高溫乾旱、 加拿大錄得前所未有的49.6°C高溫、熱浪席捲土耳其、希臘等地、北極持續融冰。

IPCC預料,全球平均氣溫達到2°C之時,氣溫將高於農作物及人體能夠承受的溫度,帶來健康、糧食等危機。

有環保而無經濟?

然而,減慢氣候變化意味着各國需着力「減碳」, 但此舉卻常讓元首陷入拖累經濟發展的困局。究竟應對氣候問題與經濟發展是否必然對立?國際間能否覓得同時兼顧兩方面,對人類未來發展雙贏之法?

團結香港基金上個月的「中華大講堂」,以「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創新」為題舉行網上論壇,由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副主席解振華先生擔任主講嘉賓,並邀請了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院傑出院士馬凱碩教授、美國國務院前氣候變化特使、布魯金斯學會非常駐高級研究員托德.斯特恩先生和英國能源轉型委員會主席阿代爾.特納勳爵等參與討論環節。

英國能源轉型委員會特納勳爵指,再生能源的生產成本已大幅下調。(Wikimedia Commons圖片)
英國能源轉型委員會特納勳爵指,再生能源的生產成本已大幅下調。(Wikimedia Commons圖片)

實現碳中和的國際願景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宣示,中國爭取於2030年前做到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指中國為此目標需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實踐比美、歐、 日達峰時更低的排放量。解振華他以中央即將發布的「1+N」政策為例,其中提到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優化能源結構、推進低碳建築與交通網絡、擴大綠色金融與循環經濟和發展創新綠色技術等,是中國發展未來低碳經濟的方向。

千里之隔的英國同樣有實現「零碳經濟」的願景。英國能源轉型委員會特納勳爵指,再生能源既能推動零碳經濟, 而且其生產成本已大幅下調,具取代以非再生能源供電的可行性。他以太陽能光伏系統和風能發電電池在過去十年的成本為例,前者經已下降九成之多,而後者亦下降七成;他又指用於生產鋼鐵的煤炭經已逐漸被​​氫能源取代。

國際政治成最大阻礙

儘管低碳經濟為國際潮流所趨,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院馬凱碩提到,地緣政治是世界共同應對氣候問題的絆腳石。他說:「要拯救世界, 最大的阻礙並非科學發展速度,而是政治。」他提到,西方在過去200年來的工業發展對氣候變化同具歷史責任,在氣候問題上不應只將茅頭指向發展中國家。他補充:「人類文明是一體的,不論發展的差異、身處何方, 我們應該走在一起。」

馬凱碩說:「要拯救世界, 最大的阻礙並非科學發展速度,而是政治。」(Wikimedia Commons)
馬凱碩說:「要拯救世界, 最大的阻礙並非科學發展速度,而是政治。」(Wikimedia Commons)

解振華贊同馬凱碩的觀點,支持國際間加強合作,但強調各國亦需顧及國情。以中國為例,雖然中國在過往連續八年為可再生能源投資第一大國,但其幅員之廣、人口之多和地勢所限,其能源轉型需時。

以廣東為例,「西電東送」政策下,廣東有約1/3電力由雲南提供,而雲南主要依靠水力發電與可再生能源,但今年5月降雨量異常罕少,造成廣東、雲南兩地均出現「限電」的情況。隨着氣候變化,極端天氣事件將更頻繁,在現階段完全淘汰化石燃料,依靠可再生能源並不可行。

解振華坦言,以上提到的部分技術問題,西方國家可有解決方案,因此國際之間的交流合作,對未來發展綠色低碳經濟至為重要。他呼籲各國應支持多邊主義,維護現行最大的多邊機制──聯合國。

「我們全球在一條船上,應該同舟共濟……最後還是要實現合作共融,因為一個國家的力量是有限的。」

楊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