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乃一個有如ISO的標準。每個民族、國家都可能因自身的歷史、環境與背景有自己的一套品德標準。我相信品德的修養是一輩子的工事,該以知、明、善、行、慣的格式,一步一步的,經一事,長一智。
為品德尋根 多請教演繹
要修品德,必先要「知」,知道從哪裏去找品德的標準。作為中國人,我們的品德該在童蒙期(六歲前),透過學習《弟子規》踏出第一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成長路上學《論語》、《大學》也有利於品德的培養。國學把人與禽獸由「五倫」分隔。父子無親、君臣無義、長幼無序、朋友無信、夫婦無別,以古人的品德標準就是「禽獸不如」。儘管你不一定同意一切,「知」是要知道學問或品德標準的存在。
「明」是明白的意思,古籍必須要透過前輩與老師的解釋、日常生活的演繹才會讓人真正明白其中的意義,明白了才可以理性地取捨。一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就是一個好例子。《佛說十善業道經》第24集:「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佛家的意思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才是「為自己」,不為自己製造新的惡果,不為自己造成新的災禍,這才是「為自己」,只有這樣才不會天誅地滅。一知半解地引經據典去為自己的行為和選擇開脫,對品德的修養有害而無益。
不為人見 持之以恆
知道了、明白了,「喜」歡的就把這些品德規條加進自己的取捨邏輯裏去「行」事。「行事無人見,存心有天知」,不為人見的品德才是真正的品德。
人要建立一個習「慣」是一件持之以恆的事情,心理學家說最短都要堅持90天才能養成一個新習慣。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人的品德將影響他的行為、圈子、格局。品德修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深信沒有人會特意與渣男、渣女交朋友,建立家庭,生兒育女就更是悲劇。所以,若社會品德敗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連結便不復存在,這便會為社會帶來滅頂之災。
品德修養不是一件一步到位的事。我會用幼年養性,童年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為基本路線圖。大家加油,每天進步一點點,活到老,學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