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9月7日宣布,在午夜全面恢復「回港易」計劃,香港人由內地回港再不用隔離。她強調過往經「回港易」返港的20多萬人士無一確診,相信可以放心。
立法會議員兼行政會議成員的林健鋒進一步促請政府盡快推出健康碼,讓市民方便使用,為日後粵港澳全面通關作好準備。他又建議設立「大灣區通道」,允許已接種兩制疫苗及完成檢測的兩地人士,可免隔離而在區內往來。並只限專車,以點對點方式到達指定地區。
綜合以上資訊,反映深港兩地疫情已經穩定,可以有限度地進行通關了。筆者認為政府應及時制定計劃,讓居住在深圳的27,000多名香港籍學生(截至2020年10月的數字),可以盡快返回香港所屬的學校上課。這些中小學校主要集中在北區,大埔和元朗。
缺乏校園生活 影響嚴重
跨境學生已經超過17個月未能返回學校上實體課,平日只靠個別學校的網上授課去學習,完全失卻了正常的校園生活。除了學習的進度大打折扣之外,也欠缺師生之間,以及同學之間的互動,更沒有群體活動,包括各類型的課外活動等,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發展。
對於個別有情緒、行為和家庭問題,以及「特殊學習需要」( SEN )學生來說,原本的學校老師和社工都不能作出面對面的輔導,只能隔「關」興嘆,愛莫能助!教育界實在難以忍受這種局面長期持續下去。
現時深圳跨境學生有何應對呢?部份家長替子女申請了休學,然後在當地尋找學位暫時就讀,部份更索性退學,到區內的港人子弟學校或者國際學校就讀,但因為這類學校學費昂貴,例如新開辦的信義培僑書院的學費就是每月一萬元人民幣,很多家長實在負擔不起,只好保留香港學位,每日靠着網上授課去維持學習。
曠日持久,積弊越深,更難解決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問題。當然,對有關學校來說,在行政和教學上也構成沈重的壓力。而到了老師的層面,是超過一年時間沒有真正的見過學生一面,難以關心和有效教導。內心的糾結可想而知。
就以上問題,筆者認為在深港實施全面通關之前,也可以考慮特事特辦,讓跨境學生在特定條件下來香港上課。
點對點往來 切實可行
其中比較可行的是以點對點方式往返香港和深圳,其實在去年6月和7月期間,中三至中五的跨境學生就經歷過以上的安排。過程順利。跨境學生集中在關口指定地區上車,直接送到香港的學校上課,大約就是每天5小時左右,放學之後立刻原車載返關口,回到內地。
可要求這些學生注種兩劑疫苗以及進行檢測。如果運作順利的話,是可以安排中一至中六學生返港上學的,尤其是中六同學需要積極準備幾個月之後的中學文憑考試,要盡快回到學校上實體課,接受老師的面對面指導。
另外一個補充的方法是,利用北區,大埔和沙田的營舍設施,由政府委託有關社福機構,暫時為跨境學生提供住宿服務。這裏營舍服務,在疫情打擊之下本地的需求大減 ,也影響到從業人員的生計,例如粉嶺宣道園在月前結束了營運,十分可惜。把它活化恢復運作,並不困難。其他歷史悠久而服務質素有保證的,例如粉嶺浸會園,烏溪沙青年會營等等,相信能夠接待部份跨境學生的。
近日以來,教育界對於生源不足,學校面臨減派縮班的情況,十分擔憂。據報章的統計,上一學年全港中小學生減少了14000多人。當中部分和香港人舉家移民有關,但也有部分因為跨境生未能返港就讀而流失了。如果政府積極應對,想方設法安排他們回港上學,便可一方面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亦能舒緩學校生源不足的情況,肯定得到業界的歡迎。
9月中全港中小學需要向教育局提交在校學生的人數,估計到時會發現有更多學生的流失。由此而引起教育界的恐慌更甚。人心不穩,絕對影響教學的工作。
筆者留意到由13位資深校長組成的「教育專業聯盟」參選教育界選委,他們提出的一項建議就是要求政府檢視香港人口發展,包括內地人來港的情況,制定短、中,長期政策。至於另外一位參選人也表示要促進香港教育的發展。 因此,筆者上述兩項建議,也希望得到聯盟同人及另一參選人支持,並向當局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