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新學期又開始了,教育界經歷了疫情以外的震盪。教育局繼宣布今年9月停辦香港教師中心後,又在7月底緊隨《人民日報》的評論宣布全面終止與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的工作關係,並會檢視屬下諮詢委員會與相關教育組織教協代表的成員資格。
教師的恩人,教育的罪人
運作近半世紀的教協隨即宣布日內解散,對教協的解散,教師們都有不同的看法。但綜觀多年來教協除了處理教師投訴及舉辦教師進修課程外,對特區政府的一貫對着幹,堅持反對派的角色,對香港社會的影響甚大。
筆者也有參與當年十三教育團體(後來組織了「香港教育團體聯合秘書處」,教協前身)的組織,跟隨着錢世年、司徒華、朱溥生等參與工會運動,為爭取教師權益及男女同工同酬打拼。到教協推行內閣制選舉,教協推行了一黨專政的策略,便再也容不下不同的聲音。
監事會的選舉是提名制,但選出的仍是理事會退下來的一群,理事、監事沆瀣一氣。作為全港最龐大的工會,頤指氣使,左右政策,加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士,尾大不掉,遺棄了作為工會的初心,遂有今天解體之變。
在這段開課期間,教師們少了一向依賴的工會,也少了許多平價品,但最重要的是少一個支持他們、替他們發聲的工會。這意味着要解決學校與教師間的矛盾,將會與往常有點不同。有前輩說:司徒華是教師的恩人,是教育的罪人。原因是設定了保障教師的解僱條文,限制了學校的權力。教協支援教師,也維護不稱職的老師,使學校管理層無法處理善走灰色地帶的老師,對學校的運作構成一定影響。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學校是教育青少年的地方,教師作為青少年的榜樣,應有作為教師的典範。北京師範大學的校訓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作為教師,除了要求學科知識足以為師,作為教師的一言一行更應作為世人的模範。人的行為表現了他道德品行的素質,他的儀容、舉止、行為、作風都展示了他內心的信念。
但何為「師德」?老師應該懂得教育的本體是培育維護社會、自覺遵守社會規範的公民。當教師的當然要守法,不單是社會的法規,亦應服膺他所服務機構的一些規則、文化。不同單位的規則、文化會有不同,一個組織有一個組織的文化結構,也有一些共同的理念。
組織要由規則維繫,個人對規則可以有不同的意見,但規則是讓人遵守的,若一意要破壞,那麼組織便會陷入內耗的危機。一個強勢的領袖能團結組織成員面向共同的目標,但也要考慮組織成員提出的意見,要能掌握分歧,平衡各成員的意見,組織才會成長。
儒家提出「天、地、君、親、師」作為一般的倫理依據,天、地化育萬物,理當敬重,君、親、師是個人處事的內涵,一個人要有領導的才能、要能親親愛人、要能成就他人。作為領導者要知道屬下的長處、弱點,要能體會下屬的心意、知道他們面對的困難,要教導、培育下屬解決困難、分析問題、營造解決方案的能力。下屬可以有意見,但當意見不被接納時,也應要依循組織的行事規範完成工作。
教育需要信仰,無信仰不成教育
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工會會以罷工來表示對政府、對老闆的不滿。雙方多是僵持、談判,大家都蒙受一定的損失。日本工人很少會罷工,他們若有意見,常會在頭上紥上一塊白布以表示不滿,但仍繼續他們日常的工作。老闆見到員工有意見,會很認真的召開員工會議,討論解決的方法。
這是組織領導與被領導者應有的態度,也是中國人君君、臣臣的概念。當下屬的也應有君親師的內涵,一個人應該有一些可讓他人學習的特點,應該要關懷身邊的同儕,也應照顧有需要的同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人必有一些可以學習的地方,重要的是要能發掘出來,擇善而從。
香港經歷了社會運動、世紀疫情的蹂躪與國安法的震盪,青少年的成長問題需要教育界同工的共同努力。學校內部團結甚為重要,若能放下成見,互讓互諒,則一切困擾必能順利解決。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佩斯指出:「教育需要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而只是一種教學技術而已。」教育工作者的信仰是什麼?教育的初心是什麼?使命是什麼?當教師的要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