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dzɐt2)
閔龍華《現代漢語用法詞典》「窒」條︰「<素>阻塞不通︰窒息|窒礙。」由此可見,在現代漢語共同語裏,「窒」只是「不成詞語素」,並不是可以自由運用的詞;可是我們粵人用「窒」字卻是用得很自由的,絕對是詞。
「我講嘢,你唔好窒住晒,得唔得?」這樣一句,就是要求別人不要經常打斷自己的發言。「窒頭窒勢」這個粵語詞組,字面上就是頭也窒(頭可以代表上面、開頭),勢也窒(勢其實是男性器官,可以代表下面、結尾),真正的意思就是全面或多方面地,又或者不停地阻止、妨礙。
「啲聲窒下窒下咁(噉)」就是說聲音不斷被阻隔,以致不連貫;「窒住道氣」字面義是呼吸被窒礙以致不暢順,比喻義是指因別人或某事的干擾、刺激,以致自己做起事來不暢順,心裏不舒服。(粵語詞彙研究所:不)
在古代經典裏,「窒」這個詞跟粵語一樣,用得很自由。《周易‧訟卦》卦辭:「有孚,窒,惕……」意思是「有信譽,卻被窒礙,須警惕……」又,《損》卦的《象傳》說︰「山下有澤(黃氏案︰此乃對卦象的分析),損。君子以懲忿窒欲。」所謂「懲忿窒欲」就是抑制憤怒和「窒塞」欲望。用粵語說,就是「窒住(一己嘅)欲望,唔好畀渠(佢)泛濫。」
《論語‧鄉黨》的「食不語,寢不言」一句(黃氏案︰此句常被誤引成「食不言,寢不語」),南宋 朱子的《四書集注》引楊氏曰︰「肺為氣主而聲出焉,寢食則氣窒而不通,語言恐傷之也。」此句中的「氣窒」與我們的「窒住道氣」正好遙相呼應!
又,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有「喉燥聲氣窒」一句(《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晨興因報問龜兒》)。也就是說,他因為「喉嚨有燥熱的不適,所以既「聲窒」,又「氣窒」!(粵語詞彙研究所:佢)
惹(jɛ13)
傳染了疾病,粵語可以用「惹」一詞。如「惹到霍亂」就是「傳染了霍亂病」;「咳嗰陣時揞住個口,唔好畀自己啲病菌惹到人」就是「咳嗽的時候摀着嘴,不要讓自己的病菌感染別人」。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惹」條只三個義項︰其一為「招引;引起(不好的事情)」;其二為「(言語、行動)觸動對方」;其三為「(人或事物的特點)引起愛憎等的反應」。可見在現代漢語共同語中,「惹」並無「傳染」義;但至遲明朝,「惹」就已經有「傳染」的意思。(粵語詞彙研究所:畀)
白維國《白話小說語言詞典》「惹」條︰「1沾染,染上。[例]……不想進監多次,惹了牛瘟,不上一個月,死了。(《拍案》‧一三)」(黃氏案︰《拍案》指明 凌濛初《拍案驚奇》)。由此可見,「惹」的「傳染」這個古語中的義項,現代漢語共同語傳承不了,而我們的母語──粵語卻傳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