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起,香港經歷了九七回歸以來至為動盪,甚至可說驚心動魄的歲月。
2020年,政治局面未見突破,且因國際政治(特別是美國)的反應和介入,北京加強了對特區的全面管治力度,全國人大常委會於6月底通過《港區國家安全法》,在全球近年急變的地緣政治下連環發酵,為香港的未來增添新變數。
2021年3月1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決定,修改香港特區的選舉制度,強調要完善制度、堵塞漏洞,並設立資格審查機制,確保「愛國者治港」,對特區政治的發展影響深遠。
「後國安法」年代的香港
本書最後停筆於此刻,但為何書名仍以「香港2020政局反思」為題,除因書中內容和分析主要以直至2020年底的情況為基礎外,乃考慮到《港區國安法》是香港的關鍵性轉捩點,從此進入「後國安法」年代,所以2020年才是政局真正的分水嶺,各方勢力開始重組,一國兩制的未來也須重新思考。
實施《港區國安法》及通過新選舉制度後,社會上反應兩極:有渴求撥亂返正、把「反中亂港」者摒除出局,喜迎「二次回歸」,從此愛國者治港;也有悲憂「一國兩制終結」,促成新一輪的政治移民潮。
樂觀與悲觀,既視乎對中國內地發展和內地制度的取向,也因受持續兩年的本地政治折騰而產生的不同感受,以及愈來愈主宰着港人心情和意識的黃藍「顏色價值觀」所決定。兩極雖對立,但反映同一現實,即自回歸以來實踐的一國兩制正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
舊有設想和假設似被新形勢、新情緒所拋棄,無以為繼,但一國兩制仍是香港未來的唯一選項,其前路又可如何邁進?香港還可有第二次歷史的機會嗎?
表面上,一切源自「反修例」運動,或泛民主派和異見者論述形容的「反送中」抗爭。當特區政府於2019年2月提出修訂 《逃犯條例》及相關法例時,相信無論政府官員或一般人皆不會意料,修例竟會一石激起千重浪,甚至早期對法案持質疑立場的泛民主派政黨以至部分法律界人士(如大律師公會),也曾以為反對修例、迫使政府作些讓步,最後法案仍會在立法會佔多數的建制派議員支持下得以通過,就如當時個別政府官員常引用的高鐵「一地兩檢」立法般順利(其實兩者本質不一,不應相提並論)。
回不到過去的香港
現實卻是,反對修例的社會聲音愈來愈大。至當年5月,中央官員已表了態,明確支持修例,似乎事情應就此定下來,這是我當時跟一些建制中人接觸時得到的印象。但情況卻相反,反對浪潮愈滾愈烈,蔓延到不同界別和階層;我心感不妙,也向一些內地朋友反映,並提醒一些行政會議成員,不要低估今次反修例的政治震盪。
6月9日(星期日)香港民間人權陣線(民陣)發起反修例遊行,聲稱有103萬人參與(警方估計高峰時有24萬人),比2003年反《基本法》第23條國家安全立法的人數多出很多。
群情洶湧起來,預兆一場巨大的政治風暴正在集結,會否變成超強颱風,猶看政府怎樣處理危機。但政府發言人當晚迫不及待地回應說,修例仍依計劃恢復二讀辯論,予人不理龐大民情之感,遂引來大批激進的反修例抗爭者於6月12日(星期三)包圍立法會大樓,試圖阻止建制派議員入內舉行會議迅速通過修例法案,並與警察發生嚴重武力衝突。抗爭者及泛民主派指控警察濫用暴力,本地及國際輿論也強烈反應,網上聲音一面倒地批評 「警暴」。
在這回歸以來至為震撼香港的一個星期,我身在海外,但心繫香港,透過媒體及臉書知悉事態的發展,感到很痛心。6月15日(星期六)下午我回港當天,趕及看到林鄭月娥特首終於宣布無限期押後修例二讀的直播,實際上就是擱置了。
但是局面不見得就可以這樣解決,因為經歷了此次修例爭議及由此全面發酵的民情,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發聲,香港已回不到過去。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自從2017年7月政府換屆離任局長後,我一直維持不評論現屆政府工作的立場。因曾身處管治核心的「熱廚房」,我完全明白今時今日政府施政之難、管治之複雜,亦對眾多每天忠誠工作、服務市民的公務人員心存感激。因此離任後我不會隨意指點政府裏的前同事,添煩添亂,且不在其位,難謀其政。
可是2019年中的香港,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整個政府陷於四面楚歌,公信力和公權力遭到嚴重挑戰,我不能不打破緘默,遂透過《信報》安排,發表了我落任後首篇〈對時局的反思〉(6月17日),是為我接續公開不定期地評論政局發展之始[1]。但我仍堅持不當時事評論員,經常婉拒一些本地和海外媒體訪問,若偶而接受專訪,則主要針對關鍵大事。
我不否定修例在移交逃犯和司法互助上的需要和理據,但認為政府顯然錯估形勢。無論其背後考慮及法律觀點如何,現實上就是很多人都不明所以然,若在社會各界廣氾存在各種大大小小的質疑下,政府不顧一切但求迅速通過修例,只會加深人們的陰謀理論,認為背後定必有不可告人的政治企圖。
政府說很多人誤解修例建議,若此更不能在社會上不明不白下就通過修例,何況今次罕有地兩大律師團體及無數資深法律界人士,均對修例存疑以至持否定態度,若政府不能說服法律界,又怎能期望一般民眾接受呢?因此擱置修例是必要的,此乃一個按《基本法》須向特區負責的政府應有之義。
但是,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修例爭議只是社會累積多年深層次矛盾的爆發點,事態發展已經超越黨派之間的日常政治角力與動員,或所謂「黃絲」、「藍絲」陣營之爭了。除了6月9日、16日兩個星期日以起碼數十萬至百萬計市民(主辦單位說分別超過100萬及近200萬)蜂擁上街遊行抗議外,更有愈來愈多年輕人走出來進行形形色色的抗爭,不同社群發動癱瘓性行動,在在顯示普羅大眾、社會各界都躁動起來,對政府的信任陷入前所未見的低谷。
掩蓋不住的深層次矛盾
站在前線維持秩序的警務人員,處於不斷擴大的抗爭行動的風眼,承受了沉重的政治壓力,而這些壓力本應由我們的政治領袖(政府領導層、政黨領袖及立法會議員)去承擔和化解,這屬他們的本份。可是後來演變成為持續的警民對壘衝突、暴力上升,釀成本應可以避免的悲劇。
政治領袖們有責任溝通各方,不讓種種矛盾進一步激化,把結愈拉愈緊、愈拉愈死。本來劍拔弩張下,無論情緒如何激動,各方仍須審時度勢,不因一時之急、一念之差,而令香港陷入無法自拔的死局;政府尤須朝着和解、負責的方向去善後補救。可惜事與願違。
我願意相信大部分示威抗議的青年學生是出於焦躁、憤怒和恐懼而自發行動,但也受到政治人物和網上的激烈言論所鼓動。他們關心香港的未來,因為這就是最終由他們這一代去面對的未來,他們害怕失去其心中的香港制度和核心價值,卻苦無方法及出路(除了上街呼喊及一些自我行動),因為我們管治體制的缺陷,難以在高度自治下透過合理的政治制度和機制去解決重大分歧,尋求主流共識。
「撤回」修例不表示事過境遷,以為風暴之後,一切便「自然」地回復正常,因為經歷了因修例所全面引爆的政治風暴後,民心已變,暴露出來的深層次體制性矛盾,對香港如何走下去影響深遠。
2019年是香港的重要轉捩點。
我的一代不少受到五十年前「保釣」反殖運動所政治啟蒙,今天不少新生代的政治啟蒙卻始於2014年的「佔中」及「傘運」, 再受今次反修例抗爭的洗禮。他們不認同政府的解釋、不願意疑中留情,因為他們不相信目前的政治制度、不信任其所產生的政府,以至不信任政黨及建制團體。
經過此役,日後管治只會更困難,故以為只要搞好經濟民生便可走出困局,只屬「鴕鳥」心態, 回歸二十多年的惡性循環只會愈滾愈烈。「一國兩制」也面臨嚴重衝擊,反修例抗爭在政治表述上矛頭指向內地體制(所謂「反送中」)。事態在之後的激進化暴力發展,以及日趨上升的排斥內地甚至否定中國的情緒,說明抗爭風暴已經質變。
網絡時代民間抗爭模式啟動
反修例事件及其後演變,帶出幾個值得關注和反思的重要現象。
首先,民心思變,尤其是新、中世代對現有體制的疏離感日甚,不少選擇了與之對立的定位,視為「雞蛋對抗高牆」,以維護其心中的公義和保衞其心中的香港價值。當然,反政府、反體制的不是社會的全部,與之對衡也有另一邊的聲音和力量,而且政治動員必有種種雜質及多元動機。
但從 2019 年幾次大遊行之龐大規模、向公權力衝擊行動之頻仍,以及愈來愈多年輕人自發動員,可以清楚看到,挑戰以至否定建制的力量不容忽視。2019 年 11 月區議會選舉,泛民主派及自決派所謂年輕「政治素人」囊括大多數議席,說明本土政治板塊之重大移動。若不肯承認此現實,加以深究,了解因由,就不可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第二,「大小精靈已從瓶中釋放出來」,返回不了過去。網絡時代民間抗爭模式已經登場。一項引起市民不安不滿的修例爭議,本來不應就此演變成為管治亂局、死局。但修例觸發了不少港人累積多年對內地制度的偏見、對「兩制」關係的不信任,以至人人都從最壞、至極端之處,去想像修例的影響和終極含義,加以政府解說乏力,擺出不顧一切強行通過之勢,遂使一總矛盾全面發酵,一發不可收拾。
年輕一代,包括大、中學生,經歷了自2014年起違法的「佔中」、「傘運」的政治挑動及其後的低氣壓,一方面有感於那些「抗爭」改變不了政治現實和體制,但是另一方面又要以其本世代的論述與前衞性行動,去衝擊體制及挑戰歷史的局限。
第三,年輕人及少數人的激進化,也會影響同情他們理念和行動的其他人,一同激進化。荷蘭社會心理學者Kees van den Bos在《為何人們會激進化》(Why People Radicalize)一書中提出, 當受公共權力和制度不公對待及剝奪之感持續累積,反感愈大會愈強化一種道德力量,去採取一切行動保衞視為應有的公義和價值。[2]
關鍵就是「公平」問題──制度上、施政上、處事上。他主張公權機構以「軟答案回應硬問題」(”soft solutions for a hard problem”),還公民與不同異見者予尊重與尊嚴,廣聽各方,跟進其關注的問題。香港的抗爭者常說「若水」(Be Water),其實當 政者也應「若水」處理,若只是以武對武,客觀上助長社會進一 步激進化,無奈香港自 2019 年下半年卻的確走上此途。
新書簡介:
書名:《二次過渡──香港2020政局反思:危機與前路》
作者:張炳良教授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21年7月
註:
- 張炳良:〈對時局的反思〉,《信報》,香港,2019年6月17日。
- Kees van den Bos, Why People Radicaliz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二次過渡──香港2020政局反思:危機與前路》序言二之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