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家女孩」除伸張正義之外

大家在解讀某事情時,容易被表面的「個別人形/情」打動,先入為主,而忘卻了人情背後的社會機理和或然率,把你「親眼」看見的人,當成事件的大部分。

在社會話語和辯論之中,常有「被欺負的女孩」的形象,有時這種形象的確能帶來積極的訊息,但也有不少的有心人飽讀行為學,懂得操縱心理,悄悄地「輕力推助」(nudge)了大家一把。

一位頑皮的學生,以似哲學題多於經濟學的「生命何價」作為闖關的博士論文。畢業後雖然原校受聘,但其導師的評語是:「我對他沒有期望。」

導師是(較)英年早逝的經濟學家Shewin Rosen,其1980年在頂級學術期刊發表的”The Economics of Superstars”,是至今在大部分談到工資不均的源起時,仍不得不提的名作。其題目也間接啟發在下的《超級巨星經濟學》,新修版亦將於本月書展中推出。

行差踏錯的行為

學生正是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李察泰萊(Richard Thaler),一位被稱為「行為經濟學之父」的鬼才。他的貢獻,主要是説明個人的行為有許多前因,不一定都是計算或最大化。在金融領域上,他就指股票價格可以長期偏離「理性」價位。其他看似「行差踏錯」的行為,出現在美式足球(在下詳書)、辨公室政治和法律學院之中。

泰萊許多論述其實有個共通點,指大家在解讀某事情時,容易被表面的「個別人形/情」打動,先入為主,而忘卻了人情背後的社會機理和或然率,把你「親眼」看見的人,當成事件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而把其他或更重要而不被你肉眼看見的,當成「看似無關的因素」(supposedly irrelevant factors, SIFs)。

頑皮教授講SIFs的第一炮,就是他獲奬的重要貢獻之一,叫作「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大意是就某商品(如紅酒)而言,你是否擁有它,原來會影響你對該紅酒的價值評估,這是不合乎理性人的推導、但想深一層卻是人之常情的道理。而在導入這翹口的效應的前奏時,泰萊就講了一個「鄰家女孩」的故事。

可識別的「鄰家女孩」

如果有個「6歲棕髮的小女孩」需要幾千元做手術,術後她可以回家過聖誕,那麽善心人所寄的支票將塞爆郵局(當年沒有電子支付)。可是,如果説因為減消費稅(美國嘛!),醫院會因為儀器不足而令到本來不會有事,但現在卻將面對死神的呼喚,這情況將得不到同情或捐款。

故事正好把「可識別的生命」(identifiable life),即鄰家女孩,與醫院所代表的「統計上的生命」(statistical life),即冰冷的個體,形成強烈的對比。大部分有惻隱之心的人,都不太可能讓鄰家女孩因為缺錢而死掉,但卻看而不見每天成千上萬的人因為缺少「蚊帳、疫苗或淨水」而受害。

「鄰家女孩」在許多社會辯論中芳蹤常現,如在華爾街被稱為「不畏強權的小女孩」的銅像,是由巨型投資公司贊助,睥視公牛銅像;而《經濟學人》今年4月分析緬甸政局變天時,頭兩大段就仔細描繪一位16歲女生左臂收槍傷,寫”she cried and cried”……

下回大家在馬路上遇到同學賣旗時,無須太吝嗇。但如果是其他訴求,不妨回身看看牆角是否有個陰影。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新書推介

書名:超級巨星經濟學
作者:艾雲豪
出版社:明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7月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