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舍堂從傳統尋找新方向

——大學舍堂文化論壇之一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評議會與香港大學畢業生議會於早前假香港大學許磐卿講堂 ,舉辦以「港大舍堂/學院教育與中大書院精神——回顧與展望」為主題之研討會。現將各講者分享內容整理後刊登,以饗讀者。本文為系列第一篇,主要包括香港大學學生事務長周偉立博士的專題演講。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評議會與香港大學畢業生議會於本年4月18日假香港大學許磐卿講堂 ,舉辦以「港大舍堂/學院教育與中大書院精神——回顧與展望」為主題之研討會。現將各講者分享內容整理後刊登,以饗讀者。
整理:朱淑滎
會議開始,先由香港大學副校長(大學拓展)蘇彰德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許敬文教授致歡迎辭。

舍友相聚維繫友誼

蘇彰德教授:歡迎大家來臨由香港中文大學校友評議會與香港大學畢業生議會合辦的第三次教育研討會。今天的主題圍繞港大舍堂、學院,以及中大的書院的精神回顧與展望,是一個重要且合時的題目。眾所周知,現在舍堂的需求愈來愈大,港大非常重視學生的全人發展,課堂上我們能夠為他們提供專業知識,但軟性技巧亦不能忽略。舍堂提供共同空間生活,認識到不同背景的朋友,從而學習待人處事、溝通技巧,或在困難上互相扶持,實屬寶貴經驗。
即使是已畢業的同學,對自己的舍堂有種歸屬感,會與當年舍友相聚,維繫友誼。我太太是聖約翰堂的舊生,在這麼多年來,有很多機會可以與舍堂的學弟學妹交流,證明舍堂文化可以培養不少友誼出來,不少更是長遠甚至可以維持一生的關係,這點我認為是特別重要的。
香港大學副校長(大學拓展)蘇彰德教授(灼見名家圖片)
香港大學副校長(大學拓展)蘇彰德教授(灼見名家圖片)
大學愈來愈國際化,很多國際學生來港交流,而舍堂正正是促進文化交流的好地方。當我們將來要興建更多舍堂的時候,應更多考慮舍堂精神及舍堂設計等因素。現在不少大學正試驗不同模式,例如兩間大學組成聯合宿舍,或推行「四年一宿」以給予每位學生住宿經驗。若要增進國際交流,必須解決舍堂供應問題,讓更多學生不論是外地或本地都能體驗舍堂生活。所以我期待大家熱鬧討論,提升舍堂質量。

為何中大近年書院林立?

許敬文教授:今天我們會回顧舍堂的歷史,亦會前瞻未來的發展。港大的舍堂生活是不少畢業生引以為傲的,而在中大,書院亦成了大學生活以至大學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
書院在中大歷史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大於兩年前慶祝50周年校慶,但今年新亞書院已經是65周年院慶,書院的存在比中大還要來得早。
有不少校友會問,為何最近數年間中大書院的數目由最初 3 間增加至現時有 9 間書院?事實上不少校友們都未全然認識所有 9 間書院。問到為何中大會增加了數間新書院,主要是由於三三四新學制令中大增加了三分之一的學生。如果我們沿用當時四間書院的制度,屆時中大每間書院的人數都會比嶺南大學的還要多,這會對書院日後的功能及發展有負面的影響。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許敬文教授(灼見名家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許敬文教授(灼見名家圖片)
書院制度的成功在於書院作為大學中獨特的小社群,不同所屬書院的同學、校友及教授的關係較為親密,提供了與香港大學舍堂模式相若的全人發展基礎。因此我們決定將新學制的同學平衡地分布在不同的書院。新成立的五間書院的規模較小,例如敬文書院只有 300 多名學生,最大的亦只有 1,200 名學生。我們在這些書院亦有新嘗試,例如全宿共饍,希望所有同學都會在書院留宿,以及每星期都會有幾個晚上師生一起進餐,令不同學系的師生有交流機會。除此之外,書院還會舉辦不同的文娛康樂活動,以及海外交流、領袖訓練和社會服務等等學生教育。因新學制而衍生的五間書院,事實上對於整個書院文化產生了正面的影響。
今天這個研討會有趣的地方是,可能大家會認為,港大的舍堂與中大的書院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我認為兩者總會出現一些差異,而背後反映的是一些理念上的操作。我們今天請來了一些書院的代表,以及港大舍堂的負責人一起交流,希望可以刷出不同的火花,讓港大與中大的負責人思考書院及舍堂制度的發展。
————————————————————————————————————————————
由香港大學學生事務長周偉立博士及香港中文大學敬文書院院長楊綱凱教授主講。本文先刊登港大部分,中大部分將留在下文刊登。

六大教育目標

周偉立博士:本港大學於 2012 年由三年變成四年制,我們早於 2005 年在前副校長徐碧美教授的帶領下進行了透徹的課程改革,從根本如學分的計算方法與課程結構等作出調整。至今沿用當時的構思,除課堂上的學習、考試和功課外,亦重視學生整體經歷,包括在社區、網上、以及世界各地的經濟,都是學習的一部分。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得出六大教育目標:學術上追求卓越,實踐終身學習;善於處理嶄新難題;勤於自省,體恤他人;尊重文化差異,盡環球公民責任;加強溝通和合作能力;提倡和領導人類社會的進步。校內同事亦做進行不少研究證實有些能力不在班房裏學習更為有效,如自省、溝通技巧或領導才能,我們最強調的是同學畢業後能用知識去改善人類生活。
在這個大前提下,既然舍堂擔當一個重要角色,我們就要慎重構思配合工作。但不幸的是港大的宿位供應嚴重不足,宿位申請成功率為本港大學最低,現仍與政府商量宿舍發展的可能性,令更多同學受惠。
香港大學學生事務長周偉立博士(灼見名家圖片)
香港大學學生事務長周偉立博士(灼見名家圖片)

港大舍堂歷史悠久

近十年港大增建了幾所舍堂,直至目前共有十三所住宿舍堂。港大的舍堂有悠久的歷史,最舊為聖約翰學院有 103 年歷史(1912 年到現在),Ricci Hall(利瑪竇堂)剛剛也慶祝了 85 周年,University Hall (香港大學大學堂)快 60 年,Morrison Hall (馬禮遜堂)也超過 100 年(1913年成立,但當中曾有時間停辦),這些舍堂留下了很優厚的傳統。但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在100年的優厚傳統基礎上改革,以配合港大的教育目標?前幾年開始已有不少同學自發討論舍堂應如何改革,如永續發展、成為領袖或貢獻社區等,都是同學提出的,這些都遠超於本來的文化。2009 年我們將三分一宿位留給非本地同學,有新的舍堂收生制度及迎新守則,講求同學於學校和社區的參與,增加了海外交流計劃、舍堂指導、為舍堂導師增設教材等等,但我們仍覺得未足夠。
Ricci Hall(利瑪竇堂)。 (網上圖片)
Ricci Hall(利瑪竇堂)。 (網上圖片)
Morrison Hall (馬禮遜堂)。 (網上圖片)
Morrison Hall (馬禮遜堂)。 (網上圖片)
大學四年課程,我們講求社區體驗學習,強調文化交流,重視探究及學術的精神,所以就構思了「住宿學院」,暫時有四間位於堅尼地城,包括信興學院、志新學院、立之學院和日新學院,共 1,800 名學生。自從地鐵開通後,整個港大及堅尼地城社區起了急速變化,學校與社區的連結較以往更為緊密,而這亦是我們現在強調的,重視學校與社會區的關係。我們希望透過宿舍令社區更多元化及國際化,所以住宿學院分配比例是,本地同學佔 35%,大陸同學佔 40%,而國際同學則佔 25%,非本地學生佔三分之二(舊舍堂的非本地生比例是三分之一),而學院亦會舉辦更多國際化的活動。另外,我們亦想住宿學院有更多學術活動,現在的學生比例是,本科生佔 60%,而研究生佔 40%(希望最終可以做到各佔一半),研究生也會活躍地參與宿舍活動,如舉辦研究生講座、客席學者講座,上年更以「蠔」為主題舉辦了有關環境保育及生態的交流活動(當然也有吃蠔啦),將學術與生活結合起來。
當然,我們也不會放棄原有舍堂文化的傳統。現在,不少宿舍已建立舍堂的個人特色,如日新學院傾向環境保育,便到堅尼地城社區進行環保教育工作,這正正是大學與社區緊扣的體現。港大自 2007 年起,每年都會做一份香港大學學生學習經歷的問卷調查,有住宿的同學表示在以下幾方面有所提升:了解異地文化、溝通技巧巧全球公民意識及領導才能,所以找更多土地興建宿舍,發展更多不同方向及性質的舍堂教育,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很多舍監可能會問,港大會否在將來把傳統舍堂都轉型為住宿學院?我們認為是各自各精彩,以自己的方式去達到共同的目標,這是我們的願望。
(待續)
系列文章(全三篇):

本社編輯部